文 / 张惟越
再豪华的公寓,也可能被一袋垃圾毁掉和谐;再漂亮的建筑,也可能因为一句冷言冷语而失色。
共管楼宇,看似高档便利,但只要你住得够久,就会明白,真正决定生活品质的,不是地段,不是装修,而是邻里关系。
而物管人,正是那个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人——他们不是法官,却天天被要求评理;不是邻居,却必须插手邻居间的纷争。他们,就是社区里的“调解剂”。
一、为什么纠纷总是无处不在?
“谁把垃圾袋丢在我门口?”
“电梯昨天才修好,今天又坏了!”
“冷气滴水,衣服全湿了,谁负责?”
“商铺为什么可以占用住宅访客车位?”
这些投诉,每天都在物管办公室上演。看似小事,其实是生活习惯、情绪耐性、空间认知的冲突。
共管大楼是个缩影:不同背景、不同教育、不同价值观的人,被装进同一栋水泥盒子里。有人追求安静,有人热爱热闹;有人斤斤计较,有人大而化之。矛盾,不是“可能发生”,而是“必然发生”。
二、调解的艺术:不是评理,而是化解。法律有规矩,《2013年分层管理法令》(ACT 757)设下了框架,但法律不能解决一切。真正棘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绪。
一个合格的物管人,必须学会三步走:
1. 先聆听 —— 听懂抱怨背后的情绪,才看得到真正问题。
2. 后调和 —— 把对立双方拉回到沟通,而不是对抗。
3. 再落地 —— 在道理、法规与人情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句话总结就是:“先理,后法,情局中。”
– 讲道理,赢得尊重;
– 守法律,守住底线;
– 有温度,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物管人,不是搬出法条就完事,而是学会在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能让双方都下台的办法。
三、规矩,不是冷冰冰的约束。很多业主觉得:“我缴了管理费,就该得到服务。”
没错,但管理费买来的不只是清洁、维修和安保,更是一种“和谐秩序的维护成本”。很多人嫌规矩太多,可规矩不是用来限制,而是用来守护边界。
如果人人只讲权利,不讲责任;只图方便,不顾邻里,哪怕是最贵的豪宅,也会变成“冲突集中营”。
规矩的存在,本质上是大家共同的共识。遵守它,不是被约束,而是我们为“高质量生活”付出的最低成本。
四、没有信任,调解再多也白搭,调解不是物管人一个人的战斗。再好的口才、再冷静的态度,如果没有:
– 业主的信任,
– 管理委员的支持,
– 制度的背书,
那物管人就只能变成“出气筒”。社区和谐,是所有人一起共建的结果。物管人只是桥梁,而不是万能的裁判。
五、结语:别让生活被小事拖垮
再好的建筑,比不上温暖的人情;再贵的建材,不如邻里之间的体谅。
共管生活,是一种长期修行。物管人,就是那个默默无闻的调解剂:
– 在看不见的角落里倾听;
– 在僵局中缓冲;
– 在矛盾里化解。
愿每一位业主都能多一份尊重,多一次沟通,多一些体谅。因为,真正的生活品质,不是钱能买到的,而是和谐共处创造的。


- Account & Admin Assistant
- Accounting & Finance
- Simpang Ampat
-
MYR 3K /Month


- GMBB Part Tim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10.00 /Day


- PHP Software Engineer
- Engineering
- Kuala Lumpur
-
MYR 4K /Month


- Multimedia - Video & Marketing (Internship)
- Advertising & Marketing
- Kuala Lumpur
-
MYR 800.00 /Mo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