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粤剧班已剩硕果,靠一群老伶人硬撑,维持传统。

报道:司徒瑞琼   摄影:陈启新

“柑仔园牛皮塘街区”是全槟唯一保留聘请粤剧团作盂兰胜会酬神戏的街区。53年来倾力保住广府班演出,就为留住乔治市仅存的一抹“广东情怀”。

“大马广府班几乎后继无人了!我们的坚持,除要扶持广府班,更因为我们是广东人。”

剧团接班无人,靠老伶人继续卖力演出。
盂兰上演神功戏,过去广府班有一传统,是第一晚必先演剧目《六国大封相》,但戏班在旦生不足下,已经无法上演。

守住广东情怀

柑仔园牛皮塘街区主席黎家良(50岁)受访时如是告诉媒体。

- Advertisement -

他说,座落在柑仔园路仙景楼后的组屋住宅“牛皮塘”,在上世纪约70年代时是一片泥泞的木屋区,过去以来一直是市区里的“广东村”。

“这里人全部都讲广东话,你请个福建班来唱,大家都听不明白,感觉不爽呀!”

他坦言,为守住这份广府情怀,街区成立53年来在为期一周的祭祀仪式上,年年坚持首4晚须上演广东酬神戏,就连最后3晚的歌台,每名歌手都要唱上一首广东歌。

“一人一首,唔算过份啦!总要保住我们的广东特色嘛。”

柑仔园牛皮塘街区至今仍有逾百会员,维持街区运作。

70年代神功戏盛行

他回溯70年代的乔治市,许多街区仍以广东人“话事”(主导),中元节邀请广府班来演神功戏,非常盛行。许多粤剧迷,包括自己爷爷奶奶都争相追捧。

他表示,在当年市区的广东街区中,从街区人数、祭祀排场到神功戏演出,做得样样“Number one”的莫过于日本横街的生活公市,叫人非常怀念。

据悉,生活公市早期曾有一次砸重资邀请香港粤剧班前来表演,消息一出轰动全城。当时,理事会在公市排上逾千张椅子,坐无虚席。

黎家良感叹,就在屋租统制法令废除后,乔治市人口大量外移,老城街区在会员流失下逐渐没落,许多广东街区已然不在,酬神戏自也演不下去。

“所以我们更要坚持,守住这个’惟一’。”

黎家良。

黎家良:疫情阻断香姐授徒  大马粤剧后继乏人

黎家良回忆,牛皮塘早期上演广府神功戏,高峰期是可以“卖票”形式上演的,戏棚下设有围栏,椅子背面贴有号码,凭票入座。

“以前老人家都是戏迷,广府班的表演都非常精湛。”

他说,牛皮塘街区早期聘请的粤剧班也非省油灯,是有“马来西亚粤剧之母”之称的蔡艳香师傅带领的“艳阳天粤剧团”。

“我们请香姐演出几十年,她师承香港粤剧名伶。以前每逢演出,她来自香港的师姐妹偶尔会来客串,无论功架、戏服和唱腔,均有别本地演出,非常精彩!”

他表示,香姐因自己年事已高,在新冠肺炎爆发前便通过脸书帖文,表明将免费开班授徒数月,以为大马粤剧寻找接班人。

尽管报名人数不少,却是人算不如天算。2022年,新冠疫情爆发造成封城数年,重新开放时,香姐也宣告患病,再也无法授徒。

“我一直觉得大马广府班不够运,因这场冠病疫情,就落得后继无人。”

“柑仔园牛皮塘街区”是全槟惟一保留聘请粤剧团作盂兰胜会酬神戏的街区。

演员不足剧目削减

黎家良说,香姐退下戏台后,本身和友人一度耗数月时间,跑遍全马华人聚集地,寻找其他广府班作神功戏演出,最终寻得来自吉隆坡的“庆新声粤剧团”。

“这也是大马硕果之一了,这些老伶人过几年退休后,就再也找不到广府班了!”

他也叹息,由于没有接班人,庆新声也因花旦和小生不足,已经无法保持酬神戏传统,即上演开演第一晚的必演剧目《六国大封相》。

“这出群戏,不但讲功架,戏服也很讲究。现在戏班要人没人,戏服也不够钱买,便削减许多演出。”

他坦言,上述因素下,戏班已取消了午场演出,只保留晚场同时,许多名剧目都已无法上演。

他说,未来如本地广府班完全退休后,理事会在邀请香港粤剧班耗费太高下,或就被迫改请本地福建班,一晚演出约5000令吉。

“目前,广府班一晚演出是4600令吉。本地潮洲班则要价更高,是8000令吉至1万令吉之间,是沉重负担。”

柑仔园牛皮塘街区目前仍有逾百名会员,保持每3年做一次大型盂兰祭祀。

老剧迷为了听戏,不但请家人载送,有的还自备椅子,只为舒舒服服听一晚好戏。

高龄剧迷跨区追看大戏

记者周三到访,牛皮塘戏棚晚上8时准时开锣上演《碧合珠联剑为媒》。戏棚虽老,却仍吸引不少粤剧迷,一些还特地从西南区,驱车前来追戏。

81岁朱老太太家住峇六拜,已一连3晚要求儿子载送,前来追戏。

“我是粤剧迷,年轻到老都钟爱粤剧。以前很多地方(街区)都有演,现在只剩牛皮塘了。”

她说,本身也是去年才获悉牛皮塘还有广府班演出,只来得及赶来一晚。今年便一早准备,要看完4晚演出。

家住甘密山的陈先生(72岁)也是粤剧迷,深爱粤剧唱腔、旦生的造型功架。

“以前很多街区都有,现在买少见少了,所以前来支持。”

牛皮塘从9月1日(初十)起,一连四晚至4日(农历十三)上演广府大戏。第一晚是《金钏龙凤配》、接着是《英雄掌上野蔷薇》以及最后一晚的《双龙丹凤霸皇都》。

剧团接班无人,靠老伶人继续卖力演出。

一代名伶邵振寰谢幕

广东街区“广府班”神功戏辉煌时代不再,83岁老槟城黎秀金说最难忘的粤剧老倌,是已故的一代星马粤剧名伶邵振寰。

黎秀金是牛皮塘居民,直说早期盂兰神功戏非常精彩,除了必演剧目《六国大封相》外,还可演出《樊梨花》等精彩大戏,令人怀念。

“这些大老倌之中,本地最有名是文武生邵振寰,能唱子喉又唱平喉,功架又好,每次在新世界演出时都很多人,非常精彩!”

记者当晚访问多名老剧迷,几乎人人都提起邵振寰之名,可见当年粤剧在槟之风靡和盛况。

一代名伶邵振寰于2022年1月6日在新加坡逝世,享寿103岁。

牛皮塘一直是市区里的“广东村”,街区一直坚守广东祭祀传统。

【渊源】牛皮塘因牛业而名

为何称为“牛坡塘”?黎家良笑言,是因早期广东籍村民几乎清一色从事与牛相关工作。最有名的,就是堆起水塘“浸牛皮”。

他说,在组屋未建起前,牛皮塘是泥地木屋区,人们从事养牛、宰牛、用牛角熬出油做肥皂,和浸晒牛皮后出口到香港等地,作为鼓面和皮鞋等用途。

“以前,这里地标建筑包括前后的两家酱油厂。80年代起,浸牛皮行业开始没落,后来酱油厂也关门了。”

- Advertisement -

他表示,牛皮塘还有一家名店,就连香港艺人也频来捧场,名谓“鉴记牛肉火锅”。

“鉴记也是持续最久的了,直到2000年才关门迁走,这也宣告牛皮塘特色终结。”#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