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雪松(马中文化交流中心)
从古代青铜镜、陶瓷、玉器,到近代书画、货币、徽章,每一件藏品都是时间的结晶,也是文化的见证。《古今通宝》旨在以物为引,贯通古今,讲述那些藏品背后的故事、人文与智慧。在这里,我们探访藏家,记录他们与文物之间的独特缘分;也邀请学者撰文,从历史、材质、工艺与风格等层面,为藏品提供严谨的文化解读。
“通宝”,不止是财富的象征,更是知识、审美与记忆的汇聚。我们相信,真正的收藏,不只关乎拥有,更关乎价值与传承。
古今通宝,愿为你打开一个通向文化深处的窗口,让藏品不再沉默,让故事继续流传。
意外搬迁:旧屋秘密揭开
槟城老城区的某栋传统二层华宅里,林老师与家人正忙于搬旧换新。旧日家具、旧报纸与老物件堆满院子,一只包裹严实的大瓷罐意外被搬出来,原本隐匿于布袋与纸皮中。它的造型饱满,高约80厘米,宛若一只硕大冬瓜。
当罐盖轻轻揭开的瞬间,淡雅的青花纹样浮现:纹饰古朴典雅。盏口处鬃毛微裂、釉面布满岁月斑纹,罐身部分仍透着淡淡光泽。林老师心头一震:“这是祖父常吹嘘的‘老宝贝’,搬家时竟然忘了它的存在,现在看到反而像发现宝藏。”
于是家人围坐一起翻看老照片,翻出三十多年前祖父拍摄的老屋照片,罐子曾整齐地摆在祖父书室中,灯光下映照出古香。他们回忆少年时听祖父讲述:这对大罐由先祖于清末从中国带到槟城,曾用来储茶叶或糖块,后来因年代久远,逐渐淡出家中重视。此次搬迁重见天光,“罐子拿着沉甸甸的,却让人想起沉甸代代的记忆。”
家传史/移居槟城:从中国南部出发
林老师祖父林老先生,生于20世纪初福建漳州,青年时随父母南迁至槟城。当年随船渡过海峡,将数件瓷器随身带来——其中包括这一对冬瓜形大盖罐。林老年轻时在槟城创办茶庄,受到当地华社尊重。尽管生意有起有落,罐子始终摆在书房储物角落。林老师回忆,小时看老人们将罐子装满茶叶,用作储存。但他从未真正感受到罐子背后的价值,只当是种家族日常的摆设。直到搬家那天,才感受到罐器体量与纹饰的不凡,于是不再用它简单储物,而起了专业鉴定的想法。
价值与市场:推动鉴定的契机
几天后,他逐张拍下罐器照片,连同罐盖、罐底、纹饰细节发给收藏圈内朋友。朋友复信:“若胎质细密、釉下青花发色柔和,有可能是晚清仿制,是有些价值的。”随后他联系了槟城本地华人收藏家,并邀请来自中国的瓷器鉴赏专家张先生与本地文化学者梁博士到家中。
专家现场解读:鉴定关键要素
张老师与梁博士一同抵达林家。首先对罐器胎体进行敲击测试:敲出清脆声响,表示胎体较为坚实。张鉴赏家观察罐底圈足内外,发现胎土粘结均匀,圈足处磨搓自然,非现代机器制品。“胎质略显干却稠密,符合晚清窑炉水平。”他点评。
然后他们观察釉下青花:青花色泽从浅蓝渐变至深蓝,且发色柔和、有层次感,不似仿品“染色”痕迹偏蓝或偏晦。纹饰线条笔触多处用笔敏捷,但有时稍显僵硬,指向仿康熙制作工艺但不出真品精完。梁博士说:“纹饰构图古拙,部分彩绘区域留白,整体繁而不乱——是典型仿康熙风格。”他指出,现代仿品往往线条机械、釉色死板,此罐反之柔和自然。
接着两位仔细查看罐盖与罐体相配的处置,发现原始配套自然、磨搓边缘一致,说明盖与罐为同一时期制作,非后期拼凑。罐盖内侧亦有轻微窑变痕迹,与罐体肩部痕迹一致。梁博士称:“仿康熙罐能出现这种风化窑变者不多。”
最后,专家比对几件已知光绪仿康熙大罐实物与照片,发现相似技术特点:胎质、绘工、釉变、釉裂类型均高度一致。
文化解读:仿康熙为何盛于光绪?俗称“小康”
清康熙时期瓷器繁荣,胎釉精细、青花鲜艳、纹饰优美,被后世誉为“青花巅峰”,成为仿古瓷最常效仿样式之一。光绪年间景德镇瓷业技艺成熟,仿康熙瓷器成为主要出口品种,也是华侨家中喜好的购买使用,常用于赠礼或储物。
“光绪仿康熙”的瓷器在胎质与绘工上虽不能与康熙正品相比,但窑工已掌握仿制技艺,在收藏界仍被称为“文化仿古精品”, 俗称“小康”。
专家指出,光绪仿康熙罐亦是研究清末瓷器工艺技术、贸易文化以及华侨消费文化的重要实物。其象征着中国传统美术手工艺通过移民渠道传播至东南亚的历程,成为海外华人身份与文化的载体。
市场估价与拍卖参照专家估价判断
康熙正品青花盖罐成交价格屡创新高。例如清康熙时期“三龙赶珠纹盖罐”曾在香港佳士得拍得约人民币7,460万元。而光绪仿康熙瓷器则相对市场价位低得多,但近年来亦获得不少拍卖关注:某些高品仿作品十万元至数十万元人民币区间成交,尤其尺寸大而保存佳者溢价明显。
综合林老师这对罐器的尺寸(约80公分)、纹饰完整、保存状态优良,分别采用专家给以下估值区间:单件保守估价:20万
-50万人民币整对出售建议价格:40万
-100万人民币,若有拍卖号召力或文化背景故事加成,可能达到高端收藏水平。
本地反响与文化连接
消息在槟城华人社区悄然流传,本地收藏圈开始关注。槟城一家古董鉴定中心负责人表示:“家传瓷器在海外华社区中常见,但能如此体量、纹饰清晰、保存良好、且得到专家确认者不多。”收藏家张老师建议,将此案例作为华侨文化展览素材,体现移民与文化传承。
同时,《光华日报》文化评论员指出,这对罐子的价值不仅是市场价,而是家族记忆、华裔移民史和中国传统工艺在东南亚延续的见证。若能借此策展,吸引公众关注,不仅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给予华裔群体历史认同。
已有机构提出希望将其借展至博物馆或文化馆,开展“华侨旧物记忆展”,邀请林老师分享瓷器与家族迁徙故事。
林老师本人表示,欢迎文化机构与媒体合作,让更多人了解瓷器背后的社会与族群故事。
展望与期待
这一对冬瓜大盖罐,从祖辈带来的储物器具,到跨越一个半世纪的文化遗产,历经搬迁尘封再重见光辉,成就了槟城华裔家族的文化记忆与收藏传奇。它既不是康熙真品,却保留着康熙青花工艺的传承与晚清窑工的炉火,也是华侨与中国传统瓷文化的交汇象征。对林老师而言,这对罐子意义远超其物质价值——它是从旧宅搬家揭开的文化谜题,也是华裔移民历史的物证,是代际记忆的桥梁。
未来,无论它继续留在林家,或捐赠、或拍卖,它承载的家史与文化故事都将延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这对“光绪仿康熙青花冬瓜大盖罐”,让槟城的文化收藏界回望华人与中国文化血脉相连的历史。对林老师而言,这不仅是一对几乎要被遗忘的旧物,更是林家族谱中的一章物证。
《光华日报》将继续跟踪后续拍卖或展览安排,希望更多读者与华人后代关注各类家传旧物,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情感联结。


- Account & Admin Assistant
- Accounting & Finance
- Simpang Ampat
-
MYR 3K /Month


- GMBB Part Tim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10.00 /Day


- PHP Software Engineer (Internship)
- Engineering
- Kuala Lumpur
-
MYR 800.00 /Month


- Software Develop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4K /Month


- 软件测试与客户支持专员 Software Testing & Customer Support Specialis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3K /Month


- Graphic Design + Marketing (Internship)
- Advertising & Marketing
- Kuala Lumpur
-
MYR 800.00 /Mo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