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万名“安华下台”大集会参与者聚集在吉隆坡独立广场。(档案照
报道/摄影:陈淑珊
马来时评员莫哈末沙尤迪奥玛指出,由国盟发起的726“安华下台”大集会,只是为了维持马来群体拒绝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情绪,但并没有反映所有族群对安华的拒绝,在全国范围内未能激起太大回响。
他周日接受《光华日报》访问时说,大集会或多或少会对国家产生一些影响,尤其是让外国看到大马首相似乎没有获得人民坚实的支持。然而,这场集会可视为对首相的一个警示,促使他更加谨慎,并为国家带来更多良好施政。

相比于2015年万人空巷的“净选盟4.0(Bersih 4.0)大集会,大部分参与者都是来自民间,此次的“安华下台”集会则被视为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他表示,由此可见,这场集会未能获得全民层面的支持。
“因为它带有马来政治的动机,出席的华裔和印裔寥寥无几。因此,可以认为这场集会带有种族主义色彩。”
他指出,总结来看,这场集会更像是来自国盟土团党与伊斯兰党的仇恨与嫉妒,尤其是被国盟主席丹斯里慕尤丁与伊党主席丹斯里哈迪阿旺的情绪所主导。
他认为,安华才是这场集会的“大赢家”,因为对方没有阻止民主活动,给予人民自由,真正推动民主改革。对于那些理性的人民,自然会欣然接受他。
沙尤迪奥玛:民众或因援助措施感欣慰
针对首相安华在大集会前率先公布5项缓解生活成本压力的“惠民措施”,包括所有18岁以上国民获得100令吉援助金、RON汽油价格下调至1令吉99仙等,是否有助减少民怨及挽回安华日渐下滑的声誉?
莫哈末沙尤迪奥玛认为,对于没有政党立场的民众,特别是一些有需要的群体,他们会对这些援助措施感到欣慰;相反地,那些不懂感恩的人民,无论政府落实任何惠民措施,都不会对他们带来太大的影响。
他说,尽管这场集会是为了讨伐首相安华及希盟政府,但反倒让他们变成了受益者,因为这与以往的示威活动不同,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存在一定的危险,因为反对党毫无畏惧,未来可能继续组织更大型的示威行动。
他表示,无论民众对政府是否有所不满,都应避免参与破坏政府的示威行动,这对国家和人民都会带来损害。若要反对安华政府,最好时机是等到第16届全国大选,对其投下罢免的一票。
抗议者90%是伊党支持者
默迪卡民调中心主任依布拉欣苏菲安受访时指出,这场集会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与希盟1.0时期相比,现任政府是一个规模更大、更加稳定的联盟,各成员党都拥有维持政权与稳定的既得利益,他们在国会中掌握的席位也非常可观。因此,这场抗议活动不太可能严重动摇联盟成员对安华的信心。

他说,此次抗议活动的参与者大约90%是伊党支持者,另有一些土团党支持者,以及少数非马来人参与者,其诉求是要求首相下台,理由是人民生活困难。然而,现实是马来西亚经济正在增长,人民收入虽缓慢但持续改善。
“这是一场国盟、伊斯兰党的集会,目的是巩固他们的支持,并在距离选举还有至少两年之际,积累声势。”
他表示,可以从国盟近期在数场补选失利中看到,已有6名国会议员转向支持安华。同时,土团党与伊党之间、以及土团党内部也存在一些摩擦。这场集会有助于将舆论焦点转移至外部议题,而党内的问题则暂时被搁置。
苏菲安:公众对惠民措施反映不一
另一方面,依布拉欣苏菲安指出,首相安华推出的惠民措施在公众中反应不一,中上阶层较倾向于政府将资源投入体制性领域,如医疗或教育;但低收入与中下阶层选民则普遍对此表示欢迎。
“这些措施可能有助于缓和部分选民的不满情绪。相较之下,也使这场抗议更容易被视为一个政治操作,而非真正为公众议题发声的行动。”
他认为,这场集会的结果算是平局,对国盟来说,他们成功将支持者的关注转移到外部议题,同时对首相施加了一些压力;但对安华来说,他从容应对压力,展现了冷静与自信的一面,让这场抗议显得更像是一场带有政治动机的操作,而不是一场真正为了人民利益而发动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