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的共管楼宇管理行业里,“游击式管理” 几乎成了许多中小型物业管理公司的日常运作方式。
管理靠人、经验靠猜、标准靠临场应变,这虽是现实,但也是许多微型物管企业走不远的根本原因。
要跳出这个循环,不是要一夜之间建立制度大厦,而是一步步走出混乱与即兴的泥沼,往 “制度化、专业化、透明化” 的方向扎根。
一、认清游击式管理的局限
说到底,游击式管理不是战术,而是一种被迫的生存模式。
在马来西亚的物管业,特别是资源有限、项目分散的公司,这样的管理模式看似灵活,实则代价极高:
* 过度依赖个人经验:人走了,经验也走了,现场乱成一团。
* 缺乏制度流程:今天靠直觉,明天靠回忆,服务品质全看当天心情。
* 财务人事模糊:多一个茶水都没有人知道是谁批的,业主也难信任。
* 拓展无从谈起:接得了一两个项目,接多了就变成灾难。
二、目标明确:从“靠人”转向“靠制度”
没有标准,就没有持续;
没有系统,就没有扩大。
我们要转型,不能只是喊 “专业”,而是要落实四个方向:
* 标准化:服务内容有SOP,项目经理换人也能无缝对接。
* 集中化:总部统一处理财务与投诉,基层专注服务本业。
* 系统化:用工具和数据说话,减少靠人脑记忆的失误。
* 专业化:员工知道职责、可被考核、愿意留下。
三、六个策略:制度化的施工图
1. 设总部,不必大,但必须有
哪怕是“轻总部”,也要有人负责财务统筹、投诉处理与后勤支援,不能每个项目都自成一国。
2. 有流程,就有可复制性
从最容易出问题的五大流程入手——投诉、维修、收费、清洁、保安——先写出来,再大家一起用,错了再改。
3. 数字工具是转型的润滑剂
不一定一开始就买App,Google表单+共用Drive也能走第一步。关键是资料留下来,不靠个人笔记。
4. KPI不是惩罚,是管理的语言
大家对“表现”有共同理解,才知道怎么评估。投诉多久内要解决?收费率要达几成?说清楚才能管好。
5. 轮岗,让制度比人更可靠
设副手、交叉支援、练兵替补,不让一个项目经理变成“唯一希望”。人可换,系统不能乱。
6. 建文化,让人留下来
讲清楚:在我们公司,是制度说话,不是“谁说了算”。员工有成长路线、有晋升、有尊重。才会有人愿意长做。
四、怎么做:一年转型计划表
* 第1季:启动总部功能,制定5个关键流程SOP。
* 第2季:挑两个项目试行统一制度,试用数字工具。
* 第3季:开启轮岗、支援机制,总部投诉中心正式运作。
* 第4季:进行全员培训、总结成效、修正问题。
五、参考他人,照见自己
本地大型物管企业,早已建立数字系统与总部支持中心。虽然我们不一定能一步到位,但也能从他们的“集中投诉”、“统一采购”、“项目巡查系统”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做法。
结语:不求一步登天,但要一步不退
走出“游击管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管理体质的重塑。制度不必一开始完美,但要敢于开始。员工不必立刻服从,但要理解方向。公司不必模仿大企业,但要学会思考:我们的客户信任什么?我们的团队需要什么?答案,总是在制度里,而非人情中。
Beta 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