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丽丽
步入人生的特定阶段,身边的友人与我都开始深刻体会到“老”字的重量。除了自身的年岁增长,这个字的重量也体现在身边亲友的身上。家中长辈的健康状况日益复杂,对医疗和长期照护的需求变得迫切而实际。与此同时,我们自身也步入了需要更加关注健康的年纪。在医学进步的时代,医疗费用却像不断攀升的曲线,成为压在许多家庭肩上的一座山。
值得庆幸的是,身处槟城,我们拥有相对更丰富的医疗选择。槟城作为亚洲知名的医药旅游重镇之一,汇聚了高水平的医疗资源。这意味着,槟城人不需要长途跋涉,甚至跨越国界,就能在咫尺之遥的一个州内,获得不同专科的医疗咨询和先进治疗。
近期,《Newsweek》周刊将包括槟城医院在内的8家槟城医院列入马来西亚最佳50医院榜单。这是对槟城医疗领域在质量、病人护理和技术水平上的极大肯定。
然而,尽管有丰富的医疗选择,医疗费用仍然是决定许多家庭选择的关键因素。我身边不少朋友在权衡利弊后,选择将患有长久病痛的老人送往政府医院接受治疗,利用政府医疗体系的资源来有效减轻庞大的医疗费用负担。
不久前,一位朋友带长辈到槟城医院就医。他原以为住院如同私人医院一样,需要预先支付一笔押金,不过,在政府医院,乐龄人士可以免费享有许多额外的治疗和检查项目,或者仅象征性地收取少于10令吉的费用。对于需要住院观察、进行多项检查或接受长期药物治疗的老年病患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财务纾困。
槟城医院的医护朋友也分享了政府医院在医疗资源方面的优势。他说,作为州级大型医院,槟城医院在专科之下设有健全的亚专科分科,覆盖面广,能处理各种复杂病症。这里汇聚了经验资深的专科医生,更有大量的初级住院医师参与到病人的日常照护中。这种由资深医生指导、年轻医生与大量医护人员组成的团队模式,使得病患能够得到多层次的关注。
然而,低收费和优质资源的结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病患量巨大的现象,对政府医院的行政和服务体系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由此产生的最直接、最广为人知的问题,便是漫长的等待时间。无论是门诊挂号、等候专科医生问诊、领取药物,还是安排入院或进行某些检查,病患及家属常常需要长时间的等候,有时甚至需要等待数小时,预约专科可能需要等上数周甚至数月。这不仅考验着病患的耐心,也给医院的运作带来巨大压力,是政府医院长期以来难以摆脱的弊病。
朋友说,虽然医院对每个服务柜台(如药房、收费处)都有明确的绩效指标(KPI),规定工作人员需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服务,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些指标往往沦为纸上谈兵。除了病患量庞大、人手不足等结构性困境,政府医疗体系中也不乏混水摸鱼、拿薪不干活的害群之马——有人打着忙碌的幌子敷衍职守,有人习惯性怠工却难以追责。
更令人无奈的是,管理层常常受制于层层官僚作风,缺乏弹性与效率,导致基层声音无法有效上传,改善措施推进缓慢,甚至被所谓“小拿破仑”式的中层权力文化所绑架。于是,一线医护人员经常陷入过劳与士气低落的恶性循环,而病患和家属在面对漫长等待与沟通障碍时,也容易情绪失控,将不满发泄在第一线人员身上,使医患关系更加紧张。在双方无法体谅彼此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时常反复上演,进一步导致民众对公共医疗服务失去信心。
槟城能汇聚高水平的公私医疗资源并非偶然,是各方长期努力的成果。在人口老化、需求激增的当下,如何在有限资源中持续提供优质可负担的医疗服务,是一项艰巨的平衡挑战。这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社会集体反思和反馈:我们需要的公共医疗服务到底为何?得天独厚的医疗资源,需要我们共同的珍惜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