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政部长拿督斯里赛夫丁纳苏申指出,《居家服刑法案》预计将于今年7月或10月的国会会期内提呈草案,惟进度仍视相关法律审查和拟定细则的进展而定。
他说,目前国内监狱共关押了8万1000名囚犯,其中包括2万7000名为扣留犯,并分为严重罪案及轻型罪案的扣留犯,而新法案的初步目标,正是这些尚未定罪的扣留犯。
“若法案顺利通过,他们将可在审讯前与家人同住,仅需佩戴电子装置,作为更人性化的处理方式。”

赛夫丁周六(17日)在出席第235届监狱日庆典后召开记者会时表示,目前内阁已批准相关政策,当局与总检察署仍在草拟法案,并作出看各种考量。
“如居家服刑者必须定时到警局报道,所涉及的罪案刑法需在10年以下等。我们也会以扣留犯过去的纪录,而做出相应的决定。”

经历235年演进 监狱从“惩罚”变“改造”
另一方面,赛夫丁强调,马来西亚监狱制度经历235年的演进,已从以惩罚为本,转向以“改造”为核心理念,并以“文明社会凝聚昌明力量”为今年主题,呼吁社会大众理解和支持改造工作。
“我们不再将监狱视为一座封闭高墙,而是协助囚犯重建人生的场所。”
他指出,目前除在监狱服刑囚犯外,也有部分囚犯在社区服刑,这通过三项制度实行,包括:一、假释制度,由各区假释委员会依据囚犯纪律决定;二、强制报到令,受监督者需定期向警方报到;三、有条件释放,例如特定佳节让部分囚犯返家。
他指出,衡量改造成效的关键在于“重犯率”(recidivism),我国整体监狱重犯率介于11.8%至12%,但在社区改造计划下,2023年仅有800人中1人再犯,成效显著。
“这个数据说明,社区服刑比单纯监禁更有效。”
为提升社会接纳度,内政部也推出“Step-Up”运动,呼吁大众去标签化和消除对前囚犯的歧视,并设立“过渡之家”,协助无处可归或不被家庭接纳的出狱者暂居与谋生。
赛夫丁也透露,已有企业响应政府呼吁,表示愿意聘用前囚犯以取代外籍劳工,协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前囚犯有了收入,甚至可寄钱回家,这也让家人感到安慰。”

全国约5至6监狱 设施老化严重
谈及监狱设施老化,赛夫丁坦言,全国43所监狱中约有5至6所状况严重,包括森美兰、太平、古楼与槟城等地的监狱,仍使用不符现代卫生标准的旧式设施。
他指出,内政部正争取发展拨款改善设施,但考虑到各部门资源竞争,若无法全面翻新,也不排除以土地置换方式,与私人界合作发展原有监狱土地,作为重建方案。

我国首所监狱在槟 庆典更具历史意义
此外,赛夫丁也提及,槟城是我国第一所监狱的设立地,因此在此举办第235届监狱日庆典,别具历史意义。
他说,虽然我国皇家警察已有218年历史,但监狱局的历史则更为悠久。
他解释,追溯至英殖民时期,当时英国人从印度引进囚犯,在槟城执行劳役,因此我国的监狱制度得以较早建立。
“这也是为何我国监狱的历史会比警方历史更为悠久。”
槟州元首敦南利达立也受邀为第235届监狱日庆典主持开幕仪式。
现场也安排了警匪驳火演习,为该活动增添气氛。出席者有槟州总警长拿督韩查及监狱局总监拿督阿都阿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