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文/林武灿
犹记得我在锺灵中学尚念初中的某上课日,有几位教职员来我们班上售卖以前老师们所留下来的著作,虽然都是新书,不过应是时间已久,书纸也已呈棕黄色,每本只卖一块钱来优待我们。不过这一块钱对于六十年代的我们来讲是很大的,是我两天上课的零用钱。
萧遥天的大名就这么第一次出现在我脑海里,它给人一种消遥自在于天下、闭云野鹤般的飘然感觉。不过很可惜的,轮到我座位时,他的大作早已被其他同学抢购一空,而我只能买到一本黄晚香博士的《野人献曝》而自怜。
萧遥天原为笔名 (1913-1990), 他本名叫萧公畏,字无畏,号姜园,出生中国广东省朝阳県棉城。20 年代与友人在汕头市组织春阳画社及红柿文学社。1930 年到上海美专学习。抗日战争时曾任教育部潮州战区导督,任《潮州文化》主编。战后他为潮州修志馆主编《语言志》与《潮州音乐志》。
他于 1950 年到香港,三年后定居马来亚槟城,并开始在锺灵中学和马来西亚学院教书,同时负责主编《教与学》月刊。他创办与任教升旗山半山上的槟光学院,并编写教科与考试指导书。他致力推动文学创作,参与马来亚全国小说创作赛的主办工作共三次。1987 年在北京出版《中国人名的研究》。
他的文学底蕴深厚,早在19岁时已著语体诗《红柿》,23岁又著旧体诗《遥天诗草》。其它著作尚有《潮州文化丛书》、《食风楼诗札》、与《热带散墨》等。
萧氏后受聘马来亚联合邦教育课程委员,与林连玉先生等共同制定华教课纲,对潮州文化、语言、戏剧和音乐等方面作深入研究,为本地华文教育和文化研究呈非凡贡献。萧遥天对隶书和章草书法都很有造诣,亦渉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
从70年代起,他先后在东南亚30多个城市举办诗文书画展,被誉为“天南一枝笔”。张大千说“萧遥天的笔墨很深刻,是溶诗书画于一图的文人画中的佼佼者”。张氏也赞其作品“往往超过齐白石”,并从新加坡寄赠萧氏一副《松荫高士图》。
萧遥天的文学作品具本土色彩,如《食风楼随笔》,食风取自马来语 makan angin,意指游玩吃喝。此书是他在《蕉风》所写专栏集结而成,折射出萧氏在创作上对本土素材的细心观察与巧妙运用。
据知原本张大千先生的传记,最初是由萧先生来撰写的,而且他已写好了序言《大千世界的开端》,连全书的目录章节也都已拟妥,过后不知何故变成台湾记者谢家孝来撰写,诚属憾事。
萧氏也本来打算出版一套“冬虫夏草”三步曲,那就是《豹变》、《虎变》和《龙变》。可惜这系列三步曲在出版了第一部《豹变》后,其余两部却胎死腹中,造成他原订要出版的《萧遥天全集》也因此被放弃了。
萧先生不仅在文学诗歌,而且还在书法、金石刻印、与绘画领域锭放异彩,潇洒自如。尽管他自嘲为“杂货襄“,其实他乃本邦一位大师级的文化多面手与不可多得的华教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