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行探索的跨界写作模式,让米米沙烈走出不同于传统的出版之路。
说到儿童读物,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童话故事、儿童故事书、绘本、漫画,无论什么类别,总归是离不开传统印刷的书籍。
但儿童读物作家米米沙烈却不走寻常路,“想象力、灵感和创新”三个信念支持她不断尝试突破儿童读物的固有形式,包括融合剪纸艺术的立体书(Pop-up Book),由作者亲自录视频说故事的“视听书” 等等。
她还走入社区、学校、图书馆和书展,通过趣味剪纸立体书工作坊,让孩子们过一把小作家的瘾,只用一张A4纸,以无限想象力画画和剪纸,构思出自己的故事。
米米沙烈是从1998年开始从事写作,直到7年前想转换跑道成为儿童读物作家,因为这一块市场没什么竞争力,题材同质化严重,选择有限,如童话、故事书、卡通漫画、绘本等,缺乏新意。
“我开始思考要怎么另辟蹊径打破固有局面,我与两名孩童聊天时,他们让我了解到他们其实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给了我启示,所以我自学剪纸和制作立体书,尝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走进书的世界,唤起他们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我相信人需要被启发,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这里,引导他们创造出有创意的作品。”
米米沙烈坚信,人不能像青蛙坐井观天,写作不用拘泥于形式,需要跳出框框路才能越走越广。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20年行动限制令期间,即使米米沙烈被迫坐困在家,但她直言幸好上天给她开了很多扇门,不至于手停口停,包括受邀参加大马艺术经济发展机构(CENDANA)旗下吉隆坡文艺城市活动(BASKL)主办的‘艺术写作指导计划’,学员的关键绩效指标是须在3个月内撰写10篇有关艺术的文章,还可以赚稿费。
“身为文创工作者,我们需要探索其他艺术形式,如果我们不尝试新的创作形式,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能力极限在哪里。”
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崛起威胁到传统平面出版业的生存空间,但杂志社出身的米米沙烈不但没有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反而善用互联网和社媒的优势拓展一条新出路——跨媒体自助出版。
米米沙烈说,她从小到大都在父母经营的杂志社帮忙,对这行业非常有经验,可是后来杂志社撑不下去了,让她不得不另寻出路。
“因为杂志社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广告,但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兴起后,广告商大都转移到线上广告,导致很多平面媒体无法生存,于是我转战图书出版业,写了几本书,销量还不错。”
“杂志和图书出版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我觉得我必须转换思维,学习新东西寻找出路,开始摸索尝试不同的写作类别,如旅游日志、小说、短文,最终锁定儿童读物,从‘说故事’开始做起。”
正当米米沙烈的新事业渐入佳境时,国内实施行动限制令被迫待在家,却因祸得福接触到“自助出版”概念,在2020年10月创办自助出版儿童读物社区平台Swaterbit Kids Book (SKB),开启跨媒体自助出版的契机。
除了推广创意剪纸立体儿童读物,她还亲自上场充当自助出版培训课程导师、 通过SKB面子书专页办网络研讨会和线上嘉年华会、销售自助出版作者的实体书和“视听书”,打造自助出版产业链,实现写作创新、设计、编辑、校对、出版、宣传推广、销售自给自足。
米米沙烈的创新受到官方艺术机构赏识,还受邀上电台节目任主讲嘉宾和电视台艺术类节目推广剪纸立体书,但她笑言:“很多出版业同行其实不懂我在做什么,看似不务正业地跨界发展,或许我在他们眼中就是异类。”
无独有偶,米米沙烈2020年出版的代表作回忆录励志小说《Naif》也是关于异类,讲述她在1990年代末到美国伊利诺州深造期间,作为当地社会唯一戴头巾的异类,如何在适应异乡生活和勇于挑战克服歧视与偏见的经历,这本书入选国家图书理事会(MBKM)的2020/2021年50本马来西亚最佳国际版权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