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谢综合征的先兆之一是肉眼可见的肥胖。内科专科医生范丽珍医生说,问题的根源在于生活方式,若能从根源破除循环,就能避免后续疾病。
图文:陈晓云
瘦子也可能中风或心肌梗塞!内科专科医生范丽珍指出,不论体重轻重,只要符合“代谢综合征”(MetS)五项指标中的三项,就已埋下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隐忧,中风、心肌梗塞及肾衰竭风险显著提高,死亡率也比一般人高。她提醒,瘦不代表健康,外表纤细的人也可能体内囤积危险的内脏脂肪,潜藏“隐形肥胖”的危机。
内科专科医生范丽珍说,代谢综合征(MetS)是代谢功能异常的综合表现。当身体代谢正常时,能将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分解产生能量,并利用能量合成细胞所需的复杂分子,以维持心跳、呼吸及体温调节等生命活动。
她强调,代谢过程环环相扣,一旦代谢出现异常或退化,身体机能就会受到影响。
范医生举例,二十岁左右的人,即使每日进食四、五次、不运动,也不容易发胖;但随着年龄增长,即使只吃一餐,体重仍可能上升。这往往是新陈代谢减缓的征兆,也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表现。
“不过,代谢综合征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组症状所形成的健康警讯。”
代谢综合征(MetS)的五项指标包括:
-体重过重
-血压偏高(超过130/85mmHg)
-空腹血糖偏高(5.56 mmol/L)或已确诊糖尿病
-高密度脂蛋白(HDL)偏低(少于1mmol/L)
-甘油三酯偏高(超过1.7mmol/L)
范医生指出,若符合上述五项中的任何三项,即被诊断为代谢综合征患者。这类患者中风、心肌梗塞或肾衰竭的风险都比一般人高,死亡率亦随之上升。
在五项指标中,只有“体重过重”能肉眼辨识。医生通常会以腰围与身体质量指数(BMI)判断体重是否标准或超标。
腰围与BMI标准
腰围
男性:超过90cm 即为过重
女性:超过80cm 即为过重
亚洲/马来西亚常用BMI标准:
18.4或以下:过轻,亦增加患病风险
18.5~22.9:正常,理想范围
23~27.4:过重,出现并发症几率上升
27.5~32.4:一级肥胖,风险高
32.5~37.4:二级肥胖,风险更高
35或以上:并发症风险非常高
范医生坦言,马来西亚肥胖率居东南亚前列,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属肥胖人士。统计显示,代谢综合征人口已从2015年的25%增至2023年的36%,增加超过10%。也就是说,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拥有代谢综合征,情况令人忧心。
她提醒,代谢综合征并非服药即可痊愈的疾病,必须针对各项异常逐步改善。
她建议,以先进行无氧运动,后继续有氧运动的顺序,结合有氧与重量训练,可即时燃脂并提升长期代谢效率。
代谢综合征的肉眼先兆
范丽珍指出,代谢综合征的征兆分为肉眼可见与隐藏体内两类。
可见的症状包括肥胖,如一年内体重明显上升,或皮肤变黑、粗糙(尤其颈后),都应尽快体检。
看不见的则包括血压、血糖及胆固醇异常。
“不是每个患者都有肥胖外型。许多代谢综合征患者其实身形纤瘦。瘦,不等于健康;美,也不等于健康。”
她强调,瘦子可能囤积大量内脏脂肪,增加胰岛素分泌负担,间接导致糖尿病、高血压与高胆固醇。甚至,瘦人的HDL(好胆固醇)往往低于胖者。
许多纤瘦者误以为自己健康而放纵饮食、不运动,长期下来风险更高。

好好照护 可打破代谢综合征循环
范丽珍表示,当一个人同时出现空腹血糖、腰围与BMI超标时,医生即可判断他患有代谢综合征。
“不过我们不会一刀切,而是‘因人施医’。例如一位40岁男性,有抽烟喝酒习惯、血压140/90mmHg、空腹血糖5mmol/L、BMI 30、腰围100cm,即便胆固醇正常,我也会提醒他:‘你很接近代谢综合征了,要开始注意。’”
她说,医生首要任务是指导患者改善生活习惯,而非立刻开药。透过调整饮食、运动及定期复诊,才是根本治疗。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循环,若放任恶化,最终可能引发中风、心肌梗塞或肾衰竭。只有从根源——生活方式——着手,才能真正打破循环。”
至于坊间有人将猝死归咎于新冠疫苗,她表示目前无确切数据支持,但不论是否接种疫苗,规律体检与健康生活都能大幅降低猝死风险。
“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的生活方式。若能从底层破除这个循环,就能避免后续疾病的发生。”
代谢综合征人口 为何越来越多?
范丽珍分析,代谢综合征患者人数上升,可能与现代科技进步、生活方式改变有关。
首先,饮食结构改变。随着科技发展,人们摄取的加工食品增加,这类食物往往高糖、高脂、高盐,口味偏重。
其次是久坐少动。现代人常久坐不动,代谢变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运动(约每日20分钟),才能维持健康。但现实中,许多人因工作与家务无暇运动,尤其工厂上班族更常抱怨“连周休都在加班”。
第三个因素是压力。压力会导致荷尔蒙分泌异常,增加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代谢问题与肥胖。她指出,有些人压力下变瘦,有些则变胖,各占约一半。部分人甚至暴饮暴食以纾压,造成脂肪堆积。
第四是睡眠不足。睡眠品质差或时数不足,也会使新陈代谢减缓、胰岛素抵抗加剧,导致肥胖。
“这些都与生活习惯有关。以前人们劳力多、活动量大,新陈代谢自然顺畅;但现在,许多工作被机器取代,吃得多动得少,从‘一日一餐’到‘一日五餐’,热量摄取大增,自然而然引发代谢问题。”
提高新陈代谢率 管好体重慢变老
范丽珍指出,年龄增长会导致新陈代谢率下降,若又缺乏运动,能量消耗减少,容易堆积脂肪、加速老化。
反之,若保持规律运动,代谢率下降幅度较小,能延缓发胖与老化。
她建议以有氧运动(如跑步、快走、游泳、骑车)为主,有助燃烧脂肪。一般在运动20至30分钟后,脂肪逐渐成为主要燃料。范医生也强调,运动需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不是一朝一夕既能达到效果。
“增肌活动也能帮助减脂,只是需时较长。举重或冲刺等无氧运动以糖原为主要燃料,燃脂速度较慢,且无法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DL)。但当肌肉量增加后,基础代谢率会上升,身体会燃烧更多脂肪。”
- Account & Admin Assistant
- Accounting & Finance
- Simpang Ampat
-
MYR 3K /Month
- GMBB Part Tim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10.00 /Day
- PHP Web Developer
- Engineering
- Kuala Lumpur
-
MYR 4K /Month
- Admin cum Customer Service
- Engineering
- Bayan Lepas
-
MYR 3K /Month
- 软件测试与客户支持专员 Software Testing & Customer Support Specialis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3K /Month
- GMBB Part Tim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10.00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