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摄影:陈振豪
槟城最早期的公共平民组屋打枪埔组屋,建于1969年,共有9座一房一厅单位,承载了数代基层劳动者、政府公务员及移居城市家庭的记忆。然而,随着建筑日渐老旧、设计不合时宜,槟州政府普遍认为,重建已是唯一的出路。
不过,当地部分居民却不这样认为,他们甚至调侃,这里已是“老人院”,即便重建好了,他们可能也已经不在了。

建于1969年的打枪埔组屋,如今已屹立56年。
几乎成了“老人村”
53年前迁入打枪埔组屋的刘友财接受《光华日报》访问时坦言,如今这里几乎成了“老人村”,大多数孩子已搬离,只剩下年长住户。

“若要重建,我们就必须暂时搬离这里,但这里大部分的居民都是老人,要搬来搬去很辛苦。”
他也直言:“不相信政府会以‘一对一’的方式赔偿他们,如果还要我们加钱,我们哪有能力再供?”
老人居多搬迁不易
另一名不愿具名的居民也指出,这里真的老人居多,要搬迁并不容易。
当记者提及政府所谓的“一对一赔偿重建计划”时,他摇头回应:“一房一厅怎么可能赔成三房?‘边度有咁大只蛤乸随街跳?’(意指天下不会有免费的午餐)”

忧重建好已不在世
另有一名自1970年起便居住在此的居民表示,重建的传闻从前首相纳吉执政时期就听到现在,却始终没有兑现。就算建好了,他们也可能已经不在了。
她说,与其重建得那么辛苦,不如协助他们美化环境就好。
空间太小是大问题
52岁的穆拉里受访时表示,他只是租客,至今已住了13年。他说,这里的最大问题就是空间太小,只有1房1厅,如果人少还无所谓,但普通家庭就比较辛苦了。

31岁的巴拉塔拉则说,他自2011年起就随家人一起住在这里。对他来说,这里其他方面没什么大问题,最大的问题依旧是空间不足。
“厕所只有一间,房间也只有一间,和妹妹或妈妈同住确实不方便。”

盼重建保留部分设计
另一名不愿具名的居民则表示,他本人已不住在这里,如果真的要重建,就把屋子留给孩子。
“现在买房太难了,如果政府真的一屋赔一屋,孩子能有一间不用供的房子也不错。”

他补充说,虽然这里的房子很小,但设有独立厨房和阳台,空气流通还不错。如果未来真的要重建,希望能保留这些设计。
李文兴:医疗器材难运送 停车位成奢侈品
另一方面,植物园区州议员李文兴早前接受本报受访时曾指出,打枪埔组屋至今已有3600个单位,但仅有一房一厅的设计已无法容纳现代家庭。

“医疗器材如病床根本无法使用楼梯和电梯,曾有居民在屋内过世,最后必须由棺材店员工协助抬下楼,非常不便。”
他说,停车位在当地几乎成了“奢侈品”,而50年前的公共组屋设计也不符合当下需求。
李文兴强调,政府需要制定法律解决老旧组屋问题。《2025年城市翻新法案》一旦通过,将为打枪埔组屋带来转机。
他相信随着法案生效,打枪埔的重建计划有望正式展开,让居民早日迎来更安全、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 Account & Admin Assistant
- Accounting & Finance
- Simpang Ampat
-
MYR 3K /Month


- GMBB Part Tim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10.00 /Day


- HR Recruiter (Internship)
- Human Resources
- Kuala Lumpur
-
MYR 850.00 /Month


- 软件测试与客户支持专员 Software Testing & Customer Support Specialis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3K /Month


- Multimedia - Video & Marketing (Internship)
- Advertising & Marketing
- Kuala Lumpur
-
MYR 800.00 /Month


- GMBB Part Tim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10.00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