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中国抗战进入最艰危的时刻。就在此时,一位来自马来亚的华侨女子,毅然踏上了归国抗战的征途。她就是福建安溪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生 —— 白雪娇。
作为马来亚富商之女,她本可以安享优渥安宁的生活。但在民族危亡之际她却选择瞒着父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告别信中她写下了掷地有声的誓言:“希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这封近600字的家书后来被刊登在南洋多家报纸上,唤醒无数华侨青年的热血报国之心。
五位女机工之一:化名“施夏圭”归国
1939年,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倡议成立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3200余名华侨青年报名参加,其中仅有五位女性。年仅25岁的白雪娇便是其中之一。她取名“施夏圭”——“施”为母姓,“夏”为华夏,“圭”与“归”谐音,寄托了她“为华夏而归”的坚定决心。
当时,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运输生命线。机工们日夜驰骋于群山险路之间,承担近半数物资运输任务,却要面对悬崖绝壁、疟疾流行以及敌机狂轰滥炸。据统计,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位机工倒下,千余人长眠异乡。
从前线到笔阵:以文为枪
白雪娇最初申请奔赴更前线,但在邓颖超建议下转往四川成都齐鲁大学继续深造,并积极投身大学生抗日宣传队。她参与慰问伤员、巡回宣传,更将亲历所写的报道寄回马来亚,让更多南洋同胞了解祖国抗战的艰难与坚持,呼吁支援中国。
她没有亲赴枪林弹雨的战壕,却用笔尖和声音,成为另一条抗战战线上的勇士。
战后归国:从南洋到广州
抗战胜利后白雪娇回到马来西亚,投身反殖民运动。1951年,她经过七昼夜海上漂泊终于抵达广州。此后,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传承文化。
一滴微力,汇入汪洋
白雪娇的故事是海外华侨共同记忆的缩影。在民族危亡之际她放弃安逸、毅然归国,以女性坚毅之姿书写华侨赤子心。她在信中说:“愿竭我一滴之微力。” 而正是这无数“微力”汇成滔滔救亡洪流,托起民族存亡的希望。
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福建多部门联合摄制的七集纪录片《烽火侨“批”》,正是通过一封封家书与一个个身影,重现那段尘封的家国记忆。白雪娇的《抗战家书》,不仅是一位女青年告别父母的心声,更是千万华侨在民族危亡之际的集体宣言。


- Account & Admin Assistant
- Accounting & Finance
- Simpang Ampat
-
MYR 3K /Month


- GMBB Part Tim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10.00 /Day


- Graphic Design + Marketing (Internship)
- Advertising & Marketing
- Kuala Lumpur
-
MYR 800.00 /Month


- Software Develop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4K /Mo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