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即将在数年内步入高龄化社会,这是一项不容回避的事实。近期国内频传独居长者在家中逝世多日、无人知晓的悲剧,便是最沉重的警钟。从吉隆坡到柔佛,类似案例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除了感叹生命脆弱以外,我们不得不正视,人口结构“老化”不仅是统计数据上的转变,更是对社会应对能力的严峻拷问。

庆幸的是,作为决策者,槟州政府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行动,透过地方政府推动“乐龄友好城市”计划。其中,槟岛市政厅更自2022年起,便与槟州妇女发展机构(PWDC)及大马健康乐龄协会联手推动“槟岛乐龄友善城市计划”,并推出行动蓝图,可谓是一项领先全国的前瞻性政策。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照顾长者似乎意味着单向的资源付出。谈及投资与长者相关的事业,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财务和多重资源整合上,要如何持续性地经营和实施,非常考验当权者的智慧。地方政府如槟岛市政厅(MBPP)和威省市政厅(MBSP)可以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但长期的营运,特别是针对中低收入阶层的照护服务,其可持续性是一大考验。

除了资金,乐龄友善社会更牵涉到专业人力的培育、医疗资源的整合,以及至关重要的——对长者情感需求的关怀与连结。应该投入发展的不应只是一个个独立的“老人院”或“长照中心”,而是让老人们能够通过社区支持网络以及友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在安全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内安心移动和生活。

- Advertisement -

因此,决策者必须深入探讨蓝图背后的挑战,并以宏观视角重新定位“投资长者”的价值。首先,在规划财政预算时,需设立清晰且可量化的专项指标,让公私领域有明确的执行方向。远的不说,在年底即将公布的州财政预算案中,至少应该列出明确预算,并从改善城市设施做起。此外,整个大蓝图应该有短至长期的明确计划、执行时间线和预算,否则,“老人和小孩”的设施需求将永远排在铺马路、修理水沟等等后面,只剩下无止境的等待。

跳脱传统框架,我们会发现,“投资长者”并非一门亏本生意。它更像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经济学命题,一旦启动,将带来巨大的良性循环。举个例子来说,一位四十多岁、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会选择在哪里落脚,规划自己的未来?是一个医疗资源匮乏、对长者漠不关心的城市,还是一个处处体现无障碍设计、社区关怀网络健全、让他能预见自己晚年可以活得有尊严的城市?答案不言而喻。

这正是“乐龄友善城市”的“远利”所在。当槟城政府展现出坚定的投资意愿时,它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这是一座关怀市民“全生命周期”的城市。这种信号会吸引有远见的中产阶级及高资产人士提早布局,在壮年时期就将家庭、事业、资产转移至此,为槟城的经济注入源源不绝的活力。

- Advertisement -

愿景虽美,仍需脚踏实地。如果我们借鉴邻国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其堪称典范的“海军部村庄”(Kampung Admiralty)项目,将乐龄公寓、医疗中心、托儿所、社区广场和零售商店融合在同一屋檐下,创造代际互动环境,真正落实了“原地安老”(Ageing-in-Place)的理念。邻国通过城市规划的巧思,将硬体公共设施和社区紧密结合,并巧妙地串起了不同年龄群体的互动,让老人们可以安心养老,年轻人们也可以借鉴年长者的智慧,做好未来规划。

然而,我们必须更清醒地认识到,就算有好的政策与如“海军部村庄”般完善的设施,或许也只能够解决一半拥有资源、懂得如何求助的老年人所面对的问题。在社会的角落里,仍有许多因贫困、疾病、家庭疏离或信息隔阂而被边缘化的长者。这些长者,恰恰是那些最有可能面临“孤独死”风险的群体。

推动槟城成为高龄友善城市,是一场深刻的思维革命。我们不仅要将视角从“承担养老成本”提升到“经营银发经济”,更要在宏观规划的同时,建立起细腻、深入社区的关怀机制。这需要长远的眼光、跨部门的决心,以及一份坚定的财政预算。当我们为城市的未来投资时,不仅要为中产阶级铺设有尊严的晚美生活,更要致力于织就一张能够接住每一位弱势长者的安全网。希望槟城这片福地,能够成为让每个人都能够安心退休的好地方。#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