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大马没有经历过如中国“五四运动”的启蒙文学历史阶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本邦从来就没有过启蒙文学,或因此而作结论说马华文学没有启蒙文学传统。
其实方修先生(1924-1999)是马华启蒙文学的重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除了认为文学应承担启蒙以外,也须负起批判与教育人民的责任。他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民性,鼓励本地题材创作和社会参与,致力于文化大众化与青年文学培养。因此,可以说方修的文学理念不仅奠定了马华启蒙文学的基础,也影响了后来一代马华作家的创作取向与文化使命。
马华启蒙文学是指马来西亚华文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启发思想、倡导社会改革、传播民主与人权观念的文学流派。它兴起于廿世纪中叶,特别是在独立前后,作家们积极反思殖民体制、民族身分、教育制度与价级问题,借助文学来推动社会觉醒与进步。
其实后来浮现的马华左翼文学正是在启蒙文学的土壤中滋生出来的,它反映了社会矛盾,同时也挑战权威与旧传统势力。就如方修的作品《忆儿时》、《月下对话》均充满了启蒙精神,主张知识分子应承担起社会启蒙的使命。
另一位马华启蒙作家乃林晃升(1931-2004)。他后来曾任大马董总主席,并在茅草行动中被扣扣留两年。他以黎青的笔名当上六七十年代活跃的左翼诗人,其诗作富有理想主义色彩,作品如《为了太阳升起》抒发对未来社会的追求与不公现实的批判。他的诗风深受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呼吁青年觉醒,为民族前途奋斗。
1967年出生的黄锦树较晚出道,他的作品以反思历史、探讨族群认同与社会结构著称。他的短篇小说如《雨》与《异乡人》中,延续启蒙文学的传统,思考国家的建构,华人身分及记忆政治,体现出后殖民时代的启蒙任务。
还有一位作家叫郭宝崑(1939-2002),他虽以戏剧著名,但他的作品如《傻姑娘与怪老树》等在本邦也广为流传。他的剧作以通俗语言揭示社会不平等与人性圧抑,是典型的大众启蒙文字,强调教育的力量与人的主体性。南洋大学还出现了一批“文化战士如张木钦、许云樵等。当时的华文报刊、南大与独中可以说/是启蒙文学的温床。启蒙作家尚包括周兰瑛、贺巾、李有成与潘正镭等。
自八十年代起,随着政治氛围的紧缩、华文教育的边缘化及市场经济主寻文化的发展,启蒙文学日趋式微。然而启蒙精神仍在许多作家笔下演化为“文化反思”或”身分探讨”的形式跟大众打交道,例如近年来的移民文学、边缘族群叙事,皆可视为启蒙传统的延续。
总之,马华启蒙文学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页,更是一段思想史的记录,集中在1950年至1970年间,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与社会关怀的文学黄金期,对日后马华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保存华文传统的同时,摒弃侨民文学,构建本土文化认同,并在多元社会中为自己寻求定位。#


- Account & Admin Assistant
- Accounting & Finance
- Simpang Ampat
-
MYR 3K /Month


- GMBB Part Tim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10.00 /Day


- PHP Software Engineer
- Engineering
- Kuala Lumpur
-
MYR 4K /Month


- PHP Software Engineer (Internship)
- Engineering
- Kuala Lumpur
-
MYR 800.00 /Month


- HR Recruiter (Internship)
- Human Resources
- Kuala Lumpur
-
MYR 850.00 /Month


- 软件测试与客户支持专员 Software Testing & Customer Support Specialis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3K /Mo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