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90后马来西亚医生在社交媒体发文分享,从学业低谷到考取医科资格、再到担任政府医院医生的历程,揭露本地年轻医生在高压环境与低薪之间的现实困境,引发网民热议。
这名医生透露,自己在中学时期成绩优异,小学评估考试(UPSR)与初中评估考试(PMR)均考取多科优秀。然而,由于沉迷网络游戏,尤其是《冒险岛》,在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中表现不佳,仅获4科A。
父母虽感失望,但仍决定送他修读A水平(A-Level),最终以BBC的成绩,勉强达到医科最低入学要求。由于成绩不足以申请本地奖学金,父母动用积蓄继资助哥哥近半百万求学后,再投入剩余的半百万,送他到海外攻读医学。

一名90后马来西亚医生在社交媒体,曝光其薪水单。
海外六年咬牙坚持
他回忆,留学期间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全靠自己摸索完成六年学业。回国后,短暂担任代课老师,随后进入政府医院成为实习医生(houseman)。
第一轮轮调(posting)在儿科病房,他形容自己既是新手,又不熟悉本地医疗系统,起初频频出错被专科医生“针对”,但很快掌握病历汇报与治疗方案,赢得团队认可。
在儿科,他必须随身携带药物剂量参考手册及新生儿复苏指南,应对婴儿窒息、胎粪吸入等紧急病例。接着,他轮调骨科、外科、妇产科及内科,其中内科因病人数量庞大,被形容为“最恐怖”的阶段。
他透露,值班制度下,最长曾在48小时内连续工作28小时。完成内科轮调后,他进入急诊室,并担任实习医生组长,顺利结束实习阶段。
成为正式医生后,他被派往槟城中央医院的冷门专科部门,虽然值班频率较低,但因缺乏实习医生协助,所有工作由医务官(MO)独力承担,包括插管、心肺复苏、紧急气管造口等。平均每周工作70小时。
买房梦遥遥无期
多年下来,他发现,即便是医生,依然难以负担房贷。“第一次看公寓时,月供3千令吉,我才意识到,并不是房价太高,而是医生的薪资被低估。”
他坦言,医生常被期望怀有“医德”,但现实是医德不能当饭吃;自己并非富二代,父母为其教育投入巨资,他尽心对待每位病人,却不愿在薪酬与生活质量上妥协,最终决定离开公共医疗体系。
- Beta
Beta feature


- Account & Admin Assistant
- Accounting & Finance
- Simpang Ampat
-
MYR 3K /Month


- GMBB Part Tim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10.00 /Day


- GMBB Part Tim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10.00 /Day


- 软件测试与客户支持专员 Software Testing & Customer Support Specialis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3K /Month


- Graphic Design + Marketing (Internship)
- Advertising & Marketing
- Kuala Lumpur
-
MYR 800.00 /Month


- Software Develop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4K /Mo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