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孙意志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7月31日签署了一项最新行政命令,决定将马来西亚商品的进口关税从早前宣布的25%调降至19%。这意味着,马来西亚出口到美国的部分产品将比原本预期少缴6%的税务,有助于减轻我国企业在出口市场上的负担。
虽然这只是百分比上的调整,但在国际贸易中,哪怕只是一个百分比,背后往往牵涉复杂的外交谈判、经济利益、国家策略,以及领导人之间的沟通与判断。
自4月以来,我国多次与美国交涉,争取调整原定的24%关税。投资、贸易及工业部长拿督斯里东姑扎夫鲁亲自率团前往华盛顿,进行了多轮谈判。然而,7月8日,特朗普公布对14国的新一轮关税安排,马来西亚的关税非但没有下调,反而被上调至25%。
就在新关税即将正式生效的前一天,即7月31日凌晨6点50分,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与特朗普通话,成功争取到6个百分比的下调。根据公开信息,美方愿意接受我方的让步方案,包括考虑承认美国的清真认证机制,以及在稀土出口方面展开合作。
这起事件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启示。无论是地方领袖、社团领袖,还是州级乃至国家领导人,都必须理解一个基本原则。谈判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结果,更要关注长远的利益。许多关键性的谈判,并非一回合就能定胜负。如果我们只在意当下的输赢,可能会赢得一场战役,却输掉整个战略。
有研究显示,当强势者与弱势者进行谈判时,相比两个强势者之间的谈判,更容易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成果。这是因为弱势一方往往更主动,也更愿意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寻找能够共同推动的价值。一位具有远见的谈判者,不只是争取眼前的筹码,更会设法创造出让另一方也愿意接受的合作方案。久而久之,这样的策略反而能为弱者带来更高的长期回报。
当然,也有人质疑,为何马来西亚需要作出让步?这是否说明我们在国际上处于劣势?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谈判从来不仅是比谁声音更大、立场更强硬,更关键的是是否能够为自己作出正确的定位,清楚掌握自身的资源优势、对手的动机、局势结构,以及长远的国家利益。
马来西亚并非超级强国,但我们在地缘政治中的位置、政策的稳定性,以及对某些关键资源的掌控,例如稀土,都是有价值的筹码。当前全球正在努力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马来西亚便是一个重要的潜在替代者。这使我们有空间在与美国的谈判中提出条件,从而换取关税上的让步。
领导力的本质,从来不在于高声宣示,而在于创造价值,并建立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社团组织、企业机构,这都是每一位领导者必须面对的核心功课。地方议员如何处理社区纷争,社团如何平衡多方利益,企业如何维持劳资关系,背后都存在谈判的逻辑。
一名律师的角色也与此类似。在处理客户事务时,目标不只是赢得胜诉,而是找到真正可行的解决方案。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另一个需要协调的利益方。律师真正的价值,不只是打赢一场官司,更是在复杂纷争中,为客户争取稳健、合理的结果。同理,一名国家领导人,也必须在关键时刻展现理性、远见与沉稳。
安华在这次谈判中的表现,正是如此。他没有情绪化地回应挑战,而是在关键时刻冷静评估局势,精准判断,并以合理的代价换取最大化的成果。
关税谈判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领导者在压力之下的判断力与取舍能力。当前,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喊得响的人,而是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创造可能和价值的领导人。国家如此,地方如此,你我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