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来西亚在网络霸凌问题上位居全球第5,在亚洲则仅次于中国,排名第2。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最新的报告,马来西亚在网络霸凌问题上位居全球第5,在亚洲则仅次于中国,排名第2。
这项排名不仅反映出我国网络使用文化中的隐忧,也揭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网络霸凌正悄然渗透进我国儿童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造成令人担忧的社会后果。
据《马新社》引述相关报告指出,在全球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Ipsos)2024年的一项调查指出,近47%的大马家长表示,自己认识的孩子或社区里的儿童曾遭网络霸凌;而每4位家长中,就有一位相信自己的孩子曾是受害者。
其中,通讯与多媒体委员会(MCMC)则披露,截至去年11月1日,共接获8339宗有关网络霸凌的投诉,平均每日达27宗。
这种情势不容忽视,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普及、青少年用网年龄不断下降的时代。
孩子也在受害:皮肤黑被嘲笑为“木炭”
12岁的小学生莎菲雅(化名)便是受害者之一。她在TikTok上传自己的照片后,被同龄人留言羞辱:“黑得像木炭。”这句话让她陷入长期自卑,不愿上学、害怕使用手机,甚至在独处时频频落泪。
“虽然我们还小,但也会受伤。请别把羞辱别人当笑话。”她哽咽地说。
她的情绪低落最终被父母与老师察觉,及时获得辅导,而涉事者也受到警告。但并非所有受害者都能及时获救。
“洋葱军”之后:大马网民集体攻击外国运动员
大马网民曾因声援巴勒斯坦,在社交媒体掀起“#IsraelKoyak”热潮,被国际舆论称为“洋葱军”(Bawang Army)。但这股网络力量,近年来也显现出负面倾向。
2024年巴黎奥运期间,日本脚车手中野慎司被指“害”我国选手莫哈末沙菲尔达斯失奖牌后,遭大马网民恶意洗版辱骂,掀起另一波网络攻击事件。
专家警告,这种集体式的“网络围攻”文化,正在影响年轻一代,让他们习以为常,甚至模仿。
专家警告:青少年正集体复制霸凌行为
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联合保健科学学院高级讲师莫哈末纳兹尔博士指出,网络霸凌比传统霸凌更隐蔽也更具破坏性。
“数码技术使羞辱性信息能广泛传播,并永久存在网上,受害者即便断网也逃不掉。”他说。
他强调,青少年施暴者大多受同龄群体影响,盲目模仿而缺乏判断力,往往在父母面前表现乖巧,实则背地里在网络中实施霸凌。
莫哈末纳兹尔也提醒家长,若孩子对原本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变得沉默寡言;面对手机通知声会恐慌,情绪低落或孤僻……很可能正遭受网络霸凌,需立即介入。
他也指出,“封网”无法根治霸凌问题,教育才是关键。父母应陪伴孩子正向使用科技,例如提供创意应用、定期检视内容,而非完全放任。
不建议儿童开设社交媒体账号
心理专家祖菲卡博士则认为,孩子是否应拥有智能手机,应视其成熟度决定。
他警告,若父母不知道孩子用手机在做什么、与谁互动,其实就是让他们暴露在各种风险中,包括霸凌、隐私泄露、甚至陌生人接触。他主张家长多观察孩子行为,一旦察觉异常,应及时介入沟通。
新法上路 霸凌者可判监10年!
为强化打击网络霸凌,政府已于2025年7月11日实施《刑事法典(修正)2025》与《刑事程序法典(修正)2025》,新设507B至507G条文,加强执法与加重刑罚。
其中,第507D(2)条明确规定,若因恐吓、辱骂信息导致受害者自杀未遂,施害者可被判处最高10年监禁或罚款。
呼吁用教育性惩处对待未成年施害者
尽管支持严惩,祖菲卡博士认为,若霸凌者是未成年人,应透过社区服务等教育性惩处来教导责任意识。
“让他们打扫宗教场所、参与社区工作,是在教导而非惩罚,让他们从中学会承担后果,而非自我否定。”
Beta 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