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伤痕累累”却满载故事的桌子,是聚会与创作的核心场域。
报导:陈诗琪
摄影:陈诗琪、受访者提供
共创空间打开了无限想象的可能性。来自不同领域的创作者齐聚一堂,这些空间成为孕育创意、激发思考与交流的温床,使艺术从个体经验走向公共生活的重要媒介。近年来,涌现出一批致力于推动共创精神的文艺空间,其中包括“佚陶Thit-tho 28”与“what?3 创作休闲馆”,它们将空荡荡的空间转化为艺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验场域。
佚陶-心灵栖息之所
“佚陶Thit-tho”取自福建话中“玩耍”的译音,“28”则是门牌号码,合起来便是“来28号玩一遍”的意思。陶爸痴迷有机种植,女儿热爱陶艺,陶妈乐于社交——原本只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专心做陶、卖陶,却因缘际会遇上这间荒废排屋,一家人便租了下来,将它改造成一个心灵栖息之所,体会与大自然深刻的连结。
“佚陶Thit-tho 28”的前身是“陶呆Clay.pu”,是槟城最具文艺气息的陶艺品牌之一。三年前,陶呆决定将据点落脚于丹绒武雅的这间空间。回忆当初的决定,陶爸坦言,朋友的推荐是主要原因之一。尽管租金是一笔固定支出,无论生意如何都必须承担,但自从搬来之后,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好好运用这个空间。
“起初,我只是想找个地方做陶,脑子里充满各种构想。那时共享空间的概念很流行,于是我决定采用这种方式来经营。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就开始一步步实践。我曾考虑租下两间屋子,并打通隔壁的小院,把它变成社区里的小农场。可惜成本太高,加上担心自己会太辛苦,就作罢了。”
他相信,一个理想的空间不仅能让人放松心灵,甚至能够促进他与陶妈之间的感情,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新话题,夫妻关系也随之升温。
如今,“佚陶Thit-tho 28”融合了陶艺、民宿、陶瓷商店与农耕体验,并开放部分空间供艺术团体租借举办活动。空间内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陶艺品,如摆件、花器、餐具等,为每一个角落增添美感,营造出浪漫温馨的氛围。陶爸表示,他们最初并未刻意设计整体风格,家具与装饰的摆放,皆是在生活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改造老房子
一栋屋龄超过40年的老房子,面积逾2000平方尺,在陶爸陶妈的巧手改造下,彻底摆脱了原本的杂乱无章,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这里的一切都承载着故事,空间中的家具与家居用品,皆是他们翻新旧物的成果,借由这些老物件“演奏”出古早味的时光旋律。
而在空间的核心——那张用于聚会与创作的长桌上,陶爸并未选择随意拼凑旧家具。他认为,与其凑合,不如好好投入,便特别订制了一张原木风格的长桌。这张以天然实木打造的桌子,不仅质朴温润,也成为承载无数动人故事的舞台。
佚陶Thit-tho 28不仅是陶爸陶妈的创作空间,也逐渐成为文艺团体聚集的所在。到访者曾在这张长桌前驻足、围坐,触碰它、倾谈于它,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甚至也留下了些许看不见的痕迹。
陶爸分享了一段趣事:某次,香港陶艺家曹涵凯在佚陶28举办雕塑工作坊,竟毫不犹豫地抓起海沙,直接撒在赤裸的桌面上,尽情揉捏陶泥。
眼看完好的桌子被这样“糟蹋”,陶爸起初自然心疼不已。但这种心痛很快转化为一种释然。他感慨地说:“他一做,我就释怀了。这让我可以随意对待这张桌子,不再刻意维护,不再执着于表面的干净。”
自那以后,这张桌子不再是需要小心呵护的摆设,而成了一位能够自由创作、记录岁月痕迹的老朋友。
这张长桌,也曾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茶会舞台。一回独特的茶聚,将茶道与陶艺巧妙结合——参与者一边细细品啜茶汤,一边欣赏现场的陶艺拉胚表演,春日微风拂面,惬意之间,寻常生活也在此刻迸发出动人的感动。
开放心态办活动
佚陶 Thit-tho 28 能逐渐被人熟知,陶妈(OK姐)功不可没。她善于运用社交媒体进行推广,将一栋坐落于住宅区的老屋,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共享空间。这里配备齐全的制陶工具,处处弥漫着浓厚的陶艺氛围。每当与不同文艺团体合作时,陶妈总能有意无意地寻找到与陶艺结合的切入点,举办融入陶艺元素的工作坊,使活动更具特色与深度。
陶爸与陶妈也常常反思自身,坦言在面对合作时有时显得不够积极。陶爸举了一个例子:泰国知名广告创意人丁一,曾因偶然出席“包子姐”的活动,顺道路过佚陶,一时兴起,表达了想要在此地旅居的想法。面对这位陌生人,陶爸忍不住“端起了架子”,不断追问来意,最后甚至建议他若真想旅居,不如选择市区的民宿,没必要住在这偏郊外的地方。
陶爸坦言,自己一向做事讲原则,不愿轻易为了促成交易而妥协。然而他也清楚,过于坚持立场,可能会错过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夫妻俩承诺未来将更加积极,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潜在合作,只要缘分合适,便乐于出租空间,与更多人共创可能。
“合作活动其实很好玩,一点也不死板。”陶爸笑着说。但他也坦白指出,槟城的文艺圈并不缺乏场地,而是缺乏市场。许多团体在洽谈合作时,都希望借助佚陶现有的人气来带动流量。但陶爸认为,真正成功的合作,必须是双方共同投入、互相配合,才能与整体环境形成良性循环,携手共存下去。
what?3创作休闲馆
对 Ewin、Sheiryl 与 Yvonne 三姐妹而言,what?3创作休闲馆就像是她们梦想中的创意乐园。这里有色彩跳跃的画布、视觉艺术般的甜点、精致时尚的穿戴甲,是一个串联艺术与生活、充满无限可能的空间。融合泼墨艺术与味蕾飨宴,在这里,可以尽情释放灵感,享受自由飞扬的创作乐趣。

从不同视角重新定义“艺术”
当颜料在画布上恣意泼洒、肆意流淌,所有压力与不安仿佛瞬间溶解,随之沉入一片斑斓梦幻的艺术世界。
位于槟城大山脚的what?3创作休闲馆,是一处别具一格的艺术共融空间,开启艺术的多元面貌,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其中,从不同视角重新定义“艺术”。空间结合泼墨实验室、休闲甜坊与穿戴甲定制服务,三种贴近生活的审美体验,让每一位踏入者都能近距离感受艺术之美,疗愈身心灵。
从小就对艺术充满热情、展现出非凡天赋的Sheiryl,一直梦想拥有一间可以自由挥洒颜料、让色彩任意流动的私人画室,沉浸在纯粹创作的当下。某天,一个打造艺术空间的念头悄然萌生。但转念一想,与其独享这份创作的乐趣,不如将这片天地开放给所有渴望体验艺术的人。这不仅圆了自己的梦想,更是献给女儿的一份特别礼物——让她在毫无拘束、顺随天性和本能的环境中,尽情挥洒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于是,Sheiryl 便拉着姐妹Ewin与Yvonne一起投入其中,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圈推广艺术。她们希望透过这个空间,把艺术的种子悄悄种在人们心中,也欢迎志同道合的文艺团体一同拓展艺术视野。大姐Ewin说得直接:“与其默默耕耘,不如打造一个艺术社群。无论来自哪个行业,只要愿意分享对创作的热情,就能一起扩大文艺圈。”



表达内在世界的桥梁
三个感情深厚的亲姐妹,从大姐到小妹相差8岁,性格迥异、想法各异,难免会在意见上产生碰撞——但正是这种碰撞,激发出最亮眼的火花。
对“what?3创作休闲馆”的灵魂人物Sheiryl而言,艺术是一种希望,而艺术创作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她深知社会对艺术存在固有的评判标准,但这并不妨碍艺术作为连接人心、表达内在世界的重要桥梁。
她主理的“泼墨实验室”正是最好的诠释。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即兴创作。画技的高低并非重点,关键在于能否大胆、直接、自由地表达情绪。拿起颜料,尽情泼洒在画布上,没有明确主题,也无需具体形象,完全顺着本能作画,如同孩童般纯粹而真诚。
Sheiryl十分认同毕加索的一句话:“我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追求像孩子那般作画。”她相信,没有一种表达形式比艺术创作的门槛更低——只要拥有知觉、胆量、时间与精神,人人都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小妹Yvonne则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备艺术创造力,只是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她举例说,蛋糕不必总是完美的圆形,它同样可以是艺术的载体。甜点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她坚持使用天然食材,不添加色素与防腐剂,力求搭配出清新自然的甜点组合,在味觉与视觉之间创造更高层次的美感。
拥有创作的勇气就非常了不起
毕业于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研究所硕士班,以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的Sheiryl,从小就在艺术的滋养中成长,脑海中总是迸发出天马行空、灵光乍现的创意点子。从捕捉灵感开始,她便能将整套艺术活动策划延伸开来。
至今,她们已在这个空间成功举办多场工作坊,包括“艺术减压工作坊”、“制框工坊”与“甜点 DIY 装饰体验”等。此外,也与其他单位协力合作推出活动,例如“植物敲 · 曼陀罗拓花工作坊”,让艺术实践跨越领域,延伸更多可能性。
Sheiryl坚信:“艺术不是高高在上,不是脱离群众的存在,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秉持艺术生活化的理念,她希望透过一系列活动,鼓励大众勇于尝试,不再被“我不会”或“我怕别人看到我画得很丑”等想法所束缚。在她看来,拥有创作的勇气本身就非常了不起,而作品的价值与解读,应该交由观看者去感受。只要一个人愿意迈出创作的第一步,并持续实践,这份勇气就值得被鼓励、被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