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13大马计划》下,政府将持续强化蓝色经济,放眼在2030年将船用燃料供应服务业的产值推高至194亿令吉。
政府将在《第13大马计划》(RMK13)下持续强化蓝色经济,放眼在2030年将船用燃料供应服务业的产值推高至194亿令吉,高于2024年的145亿令吉。
根据经济部发布的RMK13报告,专门用于蓝色经济的卫星账户体系预计将在203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渔船数量也将从2024年的8艘提升至2030年的45艘。
此外,蓝色经济将推动渔船船坞在10个地点的建设或升级,提供建造及维修设施,目标是在2030年前完成。
报告强调,蓝色经济的核心是加强其生态系统,推动战略性产业增长,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并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永续性。
“蓝色经济发展将以永续方式进行,旨在提升经济增长、加强人民福祉,并保护海洋、海岸和淡水生态系统,让现今及未来世代皆能受惠。”
根据报告,强化蓝色经济的三大策略包括巩固蓝色经济生态系统、推动战略性蓝色经济产业成长,还有保护自然资源及确保生物多样性的永续发展。
在提升战略性产业方面,政府将聚焦数个主要工业,包括船舶建造与维修(SBSR)、包括船对船转运的物流、渔业与水产养殖、滨海与海洋旅游,以及蓝色可再生能源。
“此外,港口基础设施也将获得加强,藉由发展更现代、高效及可持续的终端,支援蓝色经济的增长,包括在凯莉岛(Pulau Carey)建设第三港口终端,以及发展第二西港集装箱码头,两者皆将采用低碳永续营运方式,支持绿色海运贸易。”
报告说,沙巴与砂拉越的港口容量也将提升,以配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同时,现有的财政激励措施将会加强,包括探讨如混合融资等可持续的蓝色经济融资机制,以支持蓝色经济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在海洋产业中,将扩大先进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渔业、航运与港口的现代化与自动化作业,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勘探(bioprospecting)方面。”
“科技与创新也将在海洋废弃物管理、环境保护与‘蓝碳’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此外,政府将加强区域合作,涵盖研发、商业化与创新、技术转移、专业共享以及人才发展等多个层面。
“蓝色经济枢纽也将在具潜力的州属设立,如吉兰丹、霹雳、沙巴和登嘉楼,吸引蓝色经济战略产业的投资。”
“政府将善用并肯定本地在战略产业领域的经验与专业,以吸引青年参与具有高收入潜力的蓝色经济活动。”
针对“保护自然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策略,报告指出,政府将强化1985年渔业法令(317号法令)的执法力度,以打击非法与过度捕捞活动,特别是在南中国海海域。
政府也将修正这项法令,以根除非法、无申报、无管制的捕鱼活动,并应对国家渔业资源的持续衰退问题。
报告指出,沙巴与砂拉越实施的“禁捕区”(Tagal/Tagang),即“原住民传统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扩展至大马半岛,以保障淡水渔业资源的永续性。
“政府亦将继续加强与私营领域、非政府组织(NGO)及在地社区的策略性合作,共同推动岛屿垃圾管理与回收计划,以及沿海清洁行动。”
“政府也将鼓励旅游设施供应商采用先进科技,推动能源、水源与废弃物的永续管理。”
(源自马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