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该货仓的具体情况如何,福利局坚信这绝非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槟州福利局联合警方捣破一间疑似非法托儿所,成功拯救20名疑似多国籍儿童,其中包括一名年仅15天的女婴,当时她与其生母一同被发现。
这批儿童年龄介于15天至16岁之间,其中10人为男童,10人为女童。其中5人被发现于环境恶劣的货仓,其余则在学习中心内被找到。当中,有12人没有出生证,包括那名15天大的女婴;6人拥有合法身份文件,但仍无法确认母亲身份;另有2人已交由看护人照料。

槟州社会发展、福利及非伊斯兰事务行政议员林秀琴今日召开记者会指出,该拯救行动于本月21日在大山脚一带展开。
她透露,当局是在去年底接获民众投报后,开始关注有关托儿所的运作。
她表示,该托儿所负责人曾表明有意“漂白”托儿所,但在实际过程中态度消极,甚至希望州政府协助为托儿所内的儿童申请国籍,才引起她的关注。
她指出,在根据最初掌握的地址前往调查两次无果后,最终在居民提供线索下,当局在一间货仓和一所学习中心成功寻获这些孩子。
她说,当局在货仓中发现10人,包括5名看护人及5名儿童,其余孩子则在学习中心内被寻获。5名看护人皆为本地人,其中1人是年仅15天大的女婴的生母。根据了解,该名母亲今年19岁,自小亦在该托儿所长大。

她表示,在向该名母亲了解孩子的生父情况时,对方一会儿声称生父已不在人世,一会儿又表示不清楚对方是谁,前后说法矛盾。
“虽然他们都是本地人,但不会讲马来语,只能使用中文沟通。”
她指出,20名儿童虽使用中文交流,但从外貌上判断,多数并不像本地人,因此怀疑涉及多国籍背景。
当询及这些孩子是否遭受虐待时,她表示,从外观与神情来看,显得神情愉快,仅有两人因健康欠佳已被送院治疗。
“我们与孩子简单交流时,他们并未透露有遭受虐待的情况,反而给人一种像被训练过的应答方式。”

她指出,该货仓环境极度不适宜居住,不仅堆放大量易燃物,卫生情况也非常糟糕,厨房内食物更是发出异味。
她表示,根据初步调查,其中部分儿童没有合法监护人,也疑似未获得基本生活所需,例如足够的食物、衣物与安全住所。因此,他们已被归类为《2001年儿童法令》第17条文(即第611号法令)下的“需接受照顾与保护的儿童”。
她表示,目前所有儿童已被安置于政府指定的“安全地点”机构,并获得大山脚法庭发出的临时监护令。该局官员也已带领他们前往威省中央医院接受健康检查及进一步评估。
她指出,社会福利局已成立特别工作小组,以协调文件处理与深入调查每一名儿童的背景。该项工作将分阶段进行,并获多方战略合作单位的支持。
她强调,所有行动皆以“儿童最佳利益”为最高原则。槟州政府坚定承诺,全力保障每一名儿童的安全与基本权利不受侵犯。
询及上述案件是否涉及人口贩卖活动?她表示,不清楚,一切已交由警方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