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着经营多年的老招牌,林贵馨夫妇不禁感到万分不舍。
报道:洪玉璇/摄影:陈启新
槟城家喻户晓的“Guitar标”校服专卖店-金露华(Kimnovak ),将在本月31日熄灯走入历史!
从光大的隧道出口直望过去,可以看到6名学生穿着校服的显著广告牌,上面写着“金露华”3个大字。而这家创立于1969年的“金露华”,前身其实是一家理发店,其历史甚至比光大还悠久。
“金露华”这个名字,有“金”,有“水(露水)”,正是华人最爱的吉祥文字。据了解,这个名字是业者林贵馨的母亲-林老太太在一次新加坡旅途中偶然看到“金露华”招牌后获得灵感,取名并翻译成“Kimnovak”。巧的是,美国有一位好莱坞明星,也叫Kim Novak,为“金露华”增添一丝洋派气息。

母亲眼光独到理发店转型占先机
林贵馨:夫妻俩年纪大无人接手
东主林贵馨(73岁)接受《光华日报》访问时表示,早期,市场上售卖校服的商家不多,母亲眼光独到,她将“金露华”理发店转型为校服专卖店,占得先机。
后来,他和太太黄美莲接手妈妈的生意。夫妻俩用心做,用心改良,逐渐打响“金露华”的金字招牌。每年开学前夕,店里都会挤满大人小孩,很热闹。
林贵馨说,“现在夫妻俩年纪大了,两个孩子也有自己的兴趣和工作,无人接手下,唯有结束营业,最后一天营业是本月31日。”
黄美莲(70岁)补充说,每年学校假期,他们都忙于做生意,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度假。有时候,看着朋友带孩子出游,对孩子来说真的有点不公平,他们心里总觉得亏欠孩子。

用品质说话采进口布料布质柔软
以前,提到买校服,很多家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金露华”。
这是因为他们所采用的布料,都是进口布料,布质柔软;而且整件校服,都是他们的工厂一针一线设计缝制,以确保把校服的品质管理做好。
黄美莲表示,制作校服并不简单,以前不但要打理门市专卖店,还要管理缝制厂。除了要负责订购特定的进口布料,还要兼顾工厂20至30名裁缝的车工。后来,工厂的裁缝逐渐老化,才把工厂关了。
“后来,我们与越南的缝织厂合作,订购布料给他们缝制,但依旧负责把关和监督,确保每一件校服的质量和车工做好,因为这是顾客选择‘金露华’校服的原因。”

为了应付开学的需求,他们每年提早半年启动筹备工作,大约用2个月时间订购布料,用2个月时间进行缝制,然后,大约2个月时间准备发货批发给商家等,看似简单,过程却繁琐。
“因为很早就通知老顾客即将结业,所以很多顾客都一口气买下好几年的校服存货,剩下的,可能会送给一些清寒学生,做慈善用途。
量身定做满足每个人需求
量身定做的校服,只有“金露华”可以做到。
黄美莲说,有些顾客因为身形肥胖的问题,很难买到合身的校服。因此,他们会特别为他们量身定做。经过多年累积的经验,金露华的校服也从原本的限量尺码,逐渐增加更多的超小和超大的尺码。
他们还特别针对肥胖顾客的腰围,还有特别高的顾客,增加了“A”和“L”的尺码。也就是说,如果肩宽29寸却腰围大的人,他们可以选择29A(也就是腰部加宽版);如果肩宽29寸却特别高的人,可以选择29L(加长版)。

因为林氏夫妇的用心,“金露华”尽量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除了校服,也有售卖鞋子、袜子、书包、文具等。
这里的老顾客,很多都已经为人父母,或爷爷奶奶。有些甚至已经搬迁到外地,例如浮罗交怡、吉打、吉隆坡、怡保、柔佛,他们也每年特地回槟城选购“金露华”校服给孩子孙子。
多次政策更迭担心到梦中惊醒
经营超过半世纪,“金露华”经历了多次政府政策的更迭,也让他们两位老人家担心到从梦中惊醒。
林贵馨说,以前,各校制服设计各异,所以必须准备许多款式,比较辛苦;后来,中小学的校服统一,也有不同的挑战,因为要面对库存规划的挑战。

他说,记得有一次,学校课外活动的制服团体制服更新设计,他们得花钱重新订制一批布料、重印、重缝,还得承担旧制服滞销的亏损。
“后来,教育部又规定学生不能穿白鞋,必须换黑鞋,又是另一波的挑战。还记得,那段时间政策反反复复,真的叫人不知如何是好。”
黄美莲说,曾经有一次,自己竟然梦到政府要换全新的校服,担心到惊醒过来。因为换过全部的校服,即等于旧的校服全部都不能用了。
即使临近歇业,夫妻俩仍每天上午10时30分至下午6时守在店里打理。她希望结束营业后,两人可以好好过“退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