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栋强
马来西亚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关键十字路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原本肩负改善国家、振兴经济重任的安华政府,却逐渐脱离初衷,推出一系列背离民意、加剧民困的政策,令人民深感失望与愤怒。
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政府近期宣布推行的新一轮销售与服务税(SST)扩大征收税务。不仅涵盖范围扩大,税率也进一步提高,目标是要实现逾100亿令吉的税收。政府将此举包装成“国家财政稳定”的必要措施,但实际上,这只会进一步压垮已经捉襟见肘的人民与中小企业。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动荡不安、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此类仓促且缺乏配套的税务改革,只会加速社会的贫富分化,加重民生压力。
相比之下,回顾国盟执政期间,即便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国盟政府依然设法推行多项纾困与援助政策,缓解了基层与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
而今的团结政府却在疫情后期经济尚未完全复苏之际,推出税负更重的SST版本,无疑是在雪上加霜。首相安华曾以“改革者”的形象赢得民意支持,但其上任以来的施政却显示他没有聆听人民的声音。
更令人忧心的是,首相与内阁成员似乎对人民的疾苦置若罔闻,施政缺乏同理心与责任感。电子发票第3阶段、SST扩展、电价新机制等多项重大政策一次推出,人民与商界根本来不及适应或调整。这种毫无过渡期的改革方式,不仅显示政府缺乏计划,更暴露其对基层实际困难的无知与漠视。
政府在推动改革时,本应展现更多包容性,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然而现实却是,团结政府推出政策不仅不透明,更缺乏应有的解释与沟通机制。不少中小企业主纷纷反映,他们并不清楚新税制的细节,也未收到足够的技术与行政支援,已经大大削弱企业的信心,甚至影响外资对马来西亚营商环境的判断。
此外,司法体系近期所爆发的种种争议,也动摇了人民对国家体制的信任。当人民质疑司法独立性与公正性时,政府非但没有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厘清,反而表现出冷漠与拖延。这不仅在国内激起不满,更在国际间造成负面观感,进一步打击外资对大马市场的信心。
团结政府应该聆听民意,考虑推迟SST扩展与相关政策的实施,给予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更多时间调整适应,并在此期间进行更广泛、更透明的咨询过程。改革不能以人民为代价,税收不能以牺牲民生为代价。政府若一意孤行,最终将失去民心,也失去重建国家的正当性。
人民也必须觉醒,不能再沉默旁观。我们正面对一个缺乏同理心、漠视基层疾苦的政权,如果不及时发声与行动,未来将迎来更深层的危机。一个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而非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政府必须改变,否则就让人民来改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