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汉伟(左7起)、李凯伦、巫春光、比利迪古玛、陈润辉(左3起)、王泽钦等推介《峇冬丁宜文化地图》。
槟州旅游及创意经济行政议员黄汉伟说,在举办节庆活动,推动地方文化与社区参与方面,槟州政府始终秉持一碗水端平的理念,致力于实现槟岛与威省两者皆发展均衡的目标,从未忽略威省在整体文化蓝图中的角色。
“举例来说,除了广为人知的乔治市艺术节外,槟州政府也举办了北海艺穗节、高渊艺术节,以及上星期刚落幕的槟城2030嘉年华暨威省遗产日。不久之后,我们还将迎来甲抛峇底艺术节。”
“此外,槟城国际高桩舞狮邀请赛也已成为威省常年举办的重要赛事。再者,年尾除了槟岛的大旗鼓游行,威省同样也将在北海街头盛大举行威省大旗鼓游行。”
作为槟城大桥国际马拉松赛筹委会主席,他自去年起决定将这一国际赛事首次移师至威省举办,历史性地从峇都加湾鸣枪起跑,今年的槟城大桥国际马拉松赛将再度从威省出发,跨越槟城第二大桥再返回威省。
“这正体现出槟州政府在发展方向上,始终秉持槟岛与威省并重的理念。无论是在硬体建设上,或在人文建设方面,我们都给予同样的关注与投入。就以本区为例,邻近的峇都加湾第三期工业园(BKIP 3)便是最好的例证,足见我们持续推动威省发展的决心。”
他周日(20日)在峇冬丁宜雨树村庄(Rain Tree Farm)为《峇冬丁宜文化地图》主持推介礼时,这么说。
峇冬丁宜新村 承载珍贵回忆

黄汉伟说,峇冬丁宜新村自1950年代设立以来,历经独立、建国与时代更迭,虽屡经挑战,然而这里的社群始终守望相助,至今依然生生不息,承载着几代人珍贵的集体回忆。
“早期英国管治时期,这里被命名为‘菲力士村’(Felix Village),乃以当年驻守此地的一位英国官员为名。尔后,村民披荆斩棘、开垦山林,黄梨种植业渐成气候,山坡遍布黄梨园,成为当时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当地人亲切地称这里为‘旺梨山仔’。”
“随着时代推移与社会结构变迁,峇冬丁宜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村庄,逐渐转型为畜牧业重镇,尤以饲养甘榜鸡而声名远播,一度成为全国甘榜鸡饲养量最高的新村,远销各州,产量曾占据全国市场约七成。”
“正因如此,如今在峇冬丁宜新村入口处矗立的宏伟牌楼上,便可见别具匠心的黄梨与公鸡装置艺术,象征着本地产业的辉煌岁月。”
“随着新村政策的逐步推行,‘旺梨山仔’也逐渐演变为今日广为人知的‘峇冬丁宜新村’。”
峇冬丁宜文化地图 凝聚各方力量

马章武莫州议员李凯伦说,《峇冬丁宜文化地图》的成功出版,有赖于村民、小贩、社团、庙宇、教堂、非政府组织等各方的携手合作,共同绘制出这幅精美的文化地图。这是峇冬丁宜村首次以如此系统性的方式整理和呈现本地文化。
槟城昌明社区主席王泽钦说,从日治时期、紧急状态到峇冬丁宜新村建立,祖辈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守护着这片土地。如今,我们用一本文化地图,把这些历史、人物、建筑、信仰、美食与手艺统统记录下来,让子孙后代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进,也走得出。
出席者尚有市议员陈润辉、比利迪古玛、峇冬丁宜乡管会主席拿督巫春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