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期工程是兴建1栋五层楼的骨灰塔,约1万2000个骨灰位,耗资5000万令吉,预计2027年12月完工。
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将在约14英亩的墓园上搭建3栋骨灰塔,而首期工程是兴建1栋五层楼的骨灰塔,约1万2000个骨灰位及耗资5000万令吉,将于今年8月施工,预计2027年12月完工。
槟州首长代表兼槟州旅游及创意经济事务行政议员黄汉伟表示,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槟城死亡总人数为1万2304人,其中华裔占6143人(约50%)、巫裔4337人(约35%)、印裔1603人(约13%)、其他族群则为221人(约2%),这印证了殡葬服务在社会结构中的持续需求。
他说,尤其对华社而言,如何妥善安置先人遗骨,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课题,殡葬产业不只是一个被动应对的服务范畴,而是需要积极规划、持续发展、适度扩充的公共服务议题。

“然而,私营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财力雄厚的商业机构介入,其经营模式虽趋专业,使骨灰龛位价格节节攀升,并非一般百姓所能负担得起的庞大开销。”
他赞扬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秉持“义山文化”的优良传统,于慈恩园筹建过程中展现高瞻远瞩的社会关怀精神,计划在园区建成后,长期安排专业人员负责供奉与清洁,确保环境整洁肃穆、庄严温馨,让后人得以安心凭吊、慎终追远。“而且,慈恩园未来将推出大众可负担的骨灰龛位,以亲民价格惠及广大广籍乡贤,博施济众。”
他是周四出席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主办的新骨灰塔“慈恩园”动土礼时,如是表示。槟榔屿广汀会馆在白云山的墓园占地22英亩,其中14英亩将作兴建骨灰塔用途。

“家属急难寻殡仪馆” 林慧英促透明化预约杜绝业者垄断
财政部副部长林慧英表示,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殡葬服务的专业性、便利性与人性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慈恩园”的设立,正是会馆在回应时代需求中的前瞻之举。
“它不仅提供实用与安心的安置方案,也体现文化与情感上的延续。”
她说,根据报道,槟州殡仪馆近数个月几乎爆满,有殡葬业者坦言,这是近年来的“常态”。“甚至有一些家属在亲人骤然离世时,找不到合适的殡仪馆安排后事,经过了解,殡仪馆爆满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擅自为熟悉的殡葬业者“预留位置”有关。
她说,这种“未亡先订”的做法,直接导致资源分配失衡,使真正有急需的家庭无从安排。这不仅动摇了公众对殡仪馆管理程序的信任,也凸显了我们在殡葬服务制度方面存在的管理漏洞。
她说,目前我国并没有殡葬法令,殡葬政策是从英殖民时代延续下来,主要是将殡葬事务交由宗教团体或民间组织处理,政府往往不会直接介入。
因此,她呼吁有关单位认真看待这问题,全面检讨现行制度,并考虑引入更具透明度与问责机制的预约流程,以杜绝滥用情况,确保资源优先分配给真正需要的人群,让家属在关键时刻能够得到及时的协助与安慰。

刘志荣:慈恩园筹备10年终动工 未来办孝道活动深化文化价值
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会长拿督刘志荣律师指出,骨灰塔至今已是一个需求,此计划约10年前就已计划要做,但却各种原因,3年前才真正开始战战兢兢做,以对18个属下会馆及数万会员交代。
他说,这片土地是先贤200多年前留下,而此计划于2023年8月开始提呈图测,不到2年,也就是今年6月即拿到动工准证,因此他感谢80%董信的支持。
他形容,从土地规划、清理土地、塔楼设计、销售,该会都是战战兢兢做,并指考虑到未来的维持工作,骨灰塔的价钱不能像几十年前,肯定会提高,但该会将本着先贤的初心服务乡贤,建一个安息之地,一个文化场所,例如办法会、提倡孝道文化等活动。
出席者包括植物园区州议员李文兴、光大区州议员郑来兴、玻璃池滑区州议员胡智胜、彭加兰哥打区州议员王宇航、广汀会馆产业发展委员会主席拿督黄天隆、署理会长拿督刘竹山、副会长准拿督冯瀚民、董信代表拿督赖亚汉、总务准拿督欧炳钊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