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何湘云
玩具暗藏危险!家长选购玩具须加倍谨慎,避免意外发生,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许多看似安全的玩具,其实潜藏着危险。例如,小型玩具车的金属轮轴,幼童不慎吞食有刺穿喉管的风险;电池操作的玩具若未妥善保管,渗漏出的化学液体亦可能腐蚀皮肤,误吞纽扣电池(button cell )不仅有窒息的风险,还会造成内脏器官的损伤,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此外,具尖锐边角的玩具亦属高风险类别。

着火的玩具枪。
最近就有一名居民向《光华日报》记者透露,其孩子所使用的玩具枪突然起火,导致家中沙发被烧出一个小洞。所幸当时家中有长辈在,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才得以避免一场可能酿成悲剧的意外。
事主Esther Ho (44岁)指出,事件发生于3月31日(星期一)下午3时40分,当时她已外出工作,并将年仅7岁的儿子托付给父母照顾。
“没想到工作一半竟接到父母来电,通知我从超市新购买的玩具枪突然起火,正在午睡的儿子被‘烫’醒。”
她表示,幸运的是儿子及时大喊沙发着火,父亲迅速将玩具枪移至地面散热,并立即取出电池,其后发现,玩具枪内部已有明显烧焦痕迹。

她补充道,该起意外造成家中旧沙发烧出一个小焦洞,所幸儿子仅脚部轻微灼到通红,并无大碍,实属不幸中的大幸。
她表示,她下班回家后了解情况,想要找其它管道作出投诉,但看到事情无大碍,惟有作罢。
她说,若是当天大人都出去了把孩子留在家中,后果不堪设想。

周秀芩:先试玩确保安全
周秀芩(46岁)表示,在为孩子购买玩具后,通常会亲自试玩,借此评估其安全性,确保不会对孩子造成潜在危险。
她补充道,孩子还不具备判断玩具安全性的能力,因此作为家长的必须肩负起把关的责任,例如一些具有尖锐边角的玩具,就可能对孩子构成割伤或其他风险,需特别留意。

何颖莹:收纳前取出电池
何颖莹(38岁)表示,由于女儿的玩具太多,她特地为女儿设置了一个专属的玩具收纳区,从小培养女儿有条理地将玩具依序归位,避免随意将玩具乱放在客厅等家里的任何空间。
她谨慎地指出,凡是使用电池操作的玩具,在收纳前她都会主动取出电池,以防电池因长时间未使用而渗漏化学物质,导致皮肤被腐蚀或其他潜在危害。她强调,意外往往难以预测,玩具潜藏风险不容忽视,一个不小心会造成大错。
她表示,自己在选购玩具时,一律选有品牌、具备品质检验标签的产品为首选,绝不轻易购买来路不明或杂牌玩具,以确保女儿的安全。
“我会亲自试玩孩子的玩具,以了解其功能与操作方式,不仅能促进亲子互动,更能从中掌握玩具潜在的风险,给予女儿适当的保护。”她补充道,自己会根据玩具的性质来判断是否适合让女儿独自玩耍,若是风险的玩具,她一定会全程陪同,确保安全,比如能发塑胶弹的玩具枪,会注意它的弹力层度,若危险,一般上都不会给女儿玩。

谢政毅:应全程陪同监督
谢政毅(38岁)认为,孩子在玩玩具时,家长应全程陪同与监督,因为意外往往在瞬间发生,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终身遗憾。
他补充,每次为5岁儿子选购玩具时,他都会优先考虑具备教育价值的产品,例如电子书等,有助启发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杨梦香:不考虑尖锐玩具
杨梦香(44岁)表示,市面上许多来历不明的杂牌玩具流入马来西亚市场,因此家长在选购时必须格外谨慎。
她强调,若发现玩具具备潜在危险性,她通常不会考虑购买,例如带有尖锐的玩具,像是弓箭类型的,她一律不会让孩子接触,以免有受伤的风险。
此外,她也表示,凡是会发出高噪音或弹射力过强的玩具,她都尽量避免购买,以免造成家中与邻里的噪音困扰,影响生活品质。

儿童玩具暗藏的危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1. 窒息危险
常见对象:3岁以下儿童
例子:
– 小积木、钮扣眼睛的毛绒玩具、塑料珠子等可吞咽小物件。
– 可拆卸的零件如玩具车轮、小磁铁等。
2. 锐利边缘或尖角
例子:
– 品质差的塑料玩具断裂后留下尖角,划伤皮肤或刺伤眼睛。
– 玩具剪刀、工具玩具若没有圆角处理,可能造成割伤。
3. 有毒材料或涂料
例子:
– 某些廉价玩具含铅或重金属的油漆。
– 塑料玩具释放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对内分泌有影响。
4. 绞缠与勒住
例子:
– 带长绳子的拉拉玩具、项链、披风等易缠住脖子或手指。
– 秋千绳、跳绳等若无人监督,可能导致意外勒伤。
5. 听力损伤
例子:
– 有些电动玩具、玩具枪、喇叭发出超过85分贝的声音,长期接触可能损害听力。
6. 电击或烧伤
例子:
– 电动玩具或充电玩具内部线路不合规,可能漏电。
– 电池过热、破裂或误吞钮扣电池也可能烧伤或中毒。
7. 跌倒风险
例子:
– 滑板车、小脚踏车若设计不稳易倾倒。
– 玩具散落地面造成踩滑摔伤。
8. 误导性包装或不当年龄标识
例子:
– 标为“适合3岁以上”却含有小零件,给低龄儿童使用就有风险。
– 使用复杂机械结构但未附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