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政治翁诗杰”,但你了解“文学翁诗杰”吗?

从光华领奖台出发的写作旅程
马华公会前总会长、大马前交通部长丹斯里翁诗杰,自幼受“丽的呼声”说书讲古节目熏陶,16岁便提笔写作,起初只是出于兴趣与热忱。
他是在本月12日于光华日报三楼多用途礼堂举办的“感性翁诗杰·再续光华缘”活动中,分享这段写作旅程。当日,他为新书《诗情杰语2:感性翁诗杰》站台,也与本报执行总编辑郑豪然展开一场深度对谈。
步入20多岁,他的写作逐渐朝向社会关怀,并深受中国五四运动的精神启发。他坚信,文学应承担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谈到笔名“方野”,他笑说:“‘方’是提醒自己做人要方正;‘野’则象征在野之声。在当官之前,我一直以为,这辈子的发声都会站在在野立场。” 至于“在方块字上撒野”的猜测,他幽默否认。
翁诗杰回忆,自己第一次走进光华日报并非投稿,而是领奖。他曾参加配合光华创刊70周年举办的写作比赛,并夺下冠军。

“1980年,光华总社还在牛干冬街,我一个人搭长途巴士从吉隆坡来到槟城领奖,心情既忐忑又兴奋。”
领奖当天,他发现与他并列冠军的,竟是著名作家潘雨桐,不禁笑言,当年身为工程系大三学生的自己,或许“有点不务正业”。
“评审原以为我是一位成年作家,结果来了个16岁的男孩,也让他们大吃一惊。”
只愿执笔写人间——翁诗杰的回望与释然
出生于吉隆坡的翁诗杰,自小在一间不足百平方尺的民宅中成长。他坦言,童年生活清苦,却也因此深刻体会到政治与民生之间的紧密关联。1986年,他正式踏入政坛,走上为民服务之路。
当郑豪然问及:“从政之后,还写作吗?”他答:“藕断丝连。” 后来转向政治与时事评论,并撰写了7篇纪实小说,刊于专栏《往事岂能如烟》。

“我始终相信,写作应具备反映社会的功能。笔,是我为民发声的工具。”
他也提到,不少读者看完《诗情杰语2:感性翁诗杰》,对他出身混杂街坊、成长于市井的背景感到惊讶。
对谈尾声,郑豪然问:“如今回望,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还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释然?”
翁诗杰轻笑:“俱往矣。”
郑追问:“但——往事岂能如烟?”引起现场共鸣。
翁坦承,文人多抱理想主义,因理想而入政,却也曾把官场想得太单纯。

在观众提问环节,槟城华校教师会主席准拿督罗月清问他是否考虑重返政坛。翁诗杰微笑摇头:“过去政治风气讲究‘选人不选党’,我是受惠者之一;如今则是‘选党不选人’,个人能力与操守往往被政党标签掩盖,这样的环境已不适合我了。”
言下之意,他已无意重披战袍,只愿执笔写人间。
逾20文学爱好者出席
“感性翁诗杰·再续光华缘”活动吸引逾20位文学爱好者出席。丹斯里翁诗杰亲笔签书,并与全体出席者合影留念,场面温馨。

出席嘉宾还包括品睿文化出版社社长锺雪芬、《光华日报》署理总经理林星发、光华市场有限公司暨发行营业部高级经理周志伟与副经理叶衿绣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