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惟越(笔名:三眼)
在马来西亚西马半岛的城市天际线持续拔高之际,我们却面临一个沉重的事实 —— 楼宇愈盖愈多,真正 “能管楼” 的人却越来越稀缺。各大城市里共管楼宇日益普及,但负责管理这些楼宇的专业人才却极度稀缺。
这不是未来的问题,而是现在我们实实在在面对并还无法跨越的难关。
高楼林立 人才断裂
根据马来西亚房政部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份,西马半岛共管楼宇项目已超过2万7250项,而每年主修物业管理专业的新毕业生却不足800人。这意味着每34 栋楼宇,才可能配有一位专业管理新人。更不用说其中还有多少是愿意留在行业内,故具备实践经验的就只能更少。
造成这种职能稀缺的原因,并不只是 “缺人” 这么简单。
1)行业误解与职涯冷感
大众普遍将物业管理视为 “抄水表、收管理费” 的琐碎事务,缺乏对其背后所需职能的认知。实际上,一个合格的物业管理人,必须熟悉建筑维护、工程技术、法律条文、财务规划、纠纷协调、社区心理,甚至是突发事件应对。
然而,正因为误解深植人心,许多青年对这一行业缺乏认同感,也缺乏热情。他们看不到发展路径,也难以想象自己的未来会在这个行业里找到成就感。
2)职能培训的断层
目前,大专院校所开设的物业管理课程仍属少数,且实务训练不足。而国家技能发展体系(NOSS)虽涵盖部分物业管理职能,却对共管物业管理职能的定义完全忽略了。再加上物业管理服务业内并无普遍推行的在职培训机制,导致刚入行的新手往往只能 “边做边学”,缺乏系统训练。
此外,LPPEH 所规定的 Probationary Property Manager 实习制度虽有其意义,但市场缺乏愿意提供实习平台的合格公司,加剧了 “有证书却无经验” 的困境。
3)制度健全,却无力执行
再完善的法律与章程,也需要有人去落实。物业管理法令(Act 757,Strata Management Act 2013)与 Strata Management Regulation 2015 均为当今管理共管楼宇的重要制度依据。然而,制度再健全,若执行者能力不达标,反而可能引发更多争议。
在许多楼宇中,JMB 或 MC 因聘请不到合格管理人员,只能依赖不具备专业背景的外包人员,或由业主委员 “兼职管理” ,最终不仅造成制度空转,也加剧管理混乱。
改善需三方携手努力
要解决职能稀缺问题,不能只靠物业内部自救,而需政府、行业与社会三方协作。
(一)政府层面: – 由KPKT与MOHR合作,建立共管物业管理职能蓝图(NOSS),设定产业技能标准。 – 鼓励TVET机构增设物业管理课程,发展双元制学徒制度。
(二)行业层面: – 由物管公司设立 “职能培育岗”,提供实习津贴与带薪训练。 – 推行总部集中管理制(Centralised Management System),以减轻一线人力负担。
(三)社会层面: – 推广“物管企业荣誉运动”,通过媒体提升物管企业形象。 – 鼓励企业参与学校职业讲座,建立青年与产业的接点。
制度尚在人不在
城市还在盖新楼,法规还在修订中,但若 “能执行的人” 越来越少,所有努力也将落空。我们不能再以 “等市场自己调整” 为借口,而应主动投资于人,培训于人,留住人才,才是永续之道。
当 “没有人能管” 成为最大的问题时,管理将不再是管理,而是失控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