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宣布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政策,把“青年”的法定年龄上限从现有的40岁下调至30岁,引起青年团体高度关注,尤以华裔青年组织的反应最为突出。他们呼吁政府审慎推进,并建议以35岁作为过渡阶段,以确保青年组织的稳定与延续。
根据《2019年青年组织与发展法令(修正案)》(Act A1602),届时所有注册青年组织必须重新定义“青年”身份,并调整其领导层的年龄结构。新条例规定,青年领袖必须介于18至30岁之间,且任期不得超过4年。
尽管该政策旨在推动年轻一代更积极参与领导与决策,并与国际标准接轨,但在马来西亚多元社会背景下,其执行方式引发不少疑虑,特别是对青年组织运作的潜在影响。
八大华青总理事长兼马来西亚宗乡青联合总会总会长刘俊贤指出,目前不少活跃于青年组织的华裔领袖年龄介于30至40岁之间,拥有丰富经验与人脉网络。“一旦政策仓促实施,组织将面临严重的经验断层问题,特别是30至35岁这一批中坚分子,尚未完成接班的准备,组织稳定性势必受到冲击。”
他进一步强调,华裔青年的社会参与节奏因教育与经济考量,普遍较其他族群来得晚。“很多华裔青年在事业初步稳定后,才有机会投身组织工作,若将青年上限设为30岁,可能令他们在刚起步时就被排除在外。”
为此,华裔青年组织提出多项建议,希望政府在推动改革的同时,也能照顾组织运作与多元社会现实:
1. 设35岁为阶段性过渡
在正式实施30岁上限前,先将青年定义下调至35岁,作为过渡安排,给予组织时间识别、培训与扶植接班人,避免组织结构动荡。
2. 推动“双轨制”青年分类
设立两个青年类别:“核心青年”(18至30岁)为组织主力与未来领导层;“专业青年”(31至40岁)则继续在顾问、培训、传承方面发挥作用,避免一刀切式排除经验人才。
3. 多元咨询,包容制定
建议政府在政策全面推行前举办更多跨族群、跨区域咨询会,收集不同背景青年的意见,确保政策更具弹性与包容性,贴近社会实际情况。
刘俊贤强调:“我们不是反对改革,而是希望改革更具智慧与现实感,真正为青年开拓空间,而不是设限。”
他重申,“青年”的定义不应成为限制,而应成为国家赋权下一代的起点。


- Account & Admin Assistant
- Accounting & Finance
- Simpang Ampat
-
MYR 3K /Month


- GMBB Part Tim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10.00 /Day


- Software Develop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4K /Month


- 软件测试与客户支持专员 Software Testing & Customer Support Specialis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Kuala Lumpur
-
MYR 3K /Month


- GMBB Part Tim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10.00 /Day


- GMBB Part Timer
- Event
- Kuala Lumpur
-
MYR 110.00 /Day


- Admin cum Customer Service
- Engineering
- Bayan Lepas
-
MYR 3K /Mo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