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劳动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国际劳工组织(ILO)20日发布一份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就业的报告表示,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作岗位可能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但最可能的结果是岗位转型而非直接被取代。
该份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就业:全球职业受影响程度精编指数》的报告是首次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重塑全球就业格局的态势作出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评估。
报告显示,高收入国家就业岗位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的比例更高,达到34%。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理论上能实现多种任务的自动化,文职类工作面临的风险最为显著。这些岗位曾是发展中国家增加女性就业的途径,因此女性就业更易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
报告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力的持续扩展,媒体、软件开发和金融等高度数码化的工作岗位也面临日益增长的风险。
不过,完全自动化取代仍然有限,因为许多任务即使效率提升,仍需人类参与。习惯于快速数码化转型的职业(如软件开发人员)与数码技能薄弱的职业可能面临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后者受到的负面影响可能更为显著。
- Advertisement -
报告指出,数码化过渡政策将成为关键因素,决定劳动者能否在受人工智能转型影响的岗位中留存,以及这种转型如何影响工作质量。
- Advertisement -
报告强调,该研究反映的是“潜在风险”,而非实际的失业人数。技术限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和技能储备不足意味着不同国家和行业的情况将存在巨大差异。
报告认为,在劳动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社会经济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技术普及的管理方式。
报告呼吁各国政府、雇主和工人组织参与社会对话,制定积极主动、具有包容性的战略,以提高生产力和就业质量,特别是在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