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栋强
今年下半年,我国人民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措施同步推行的压力,包括油电价格上涨、补贴取消等等,将导致商贩的生意成本上升,人民生活遭受严重打击。在全球经济不稳定、国内通胀高企的背景下,政府必须审慎行事,展延部分政策,为全民及企业提供必要的喘息空间。
首先,美国政府可能于7月9日对我国出口产品恢复征收24%高额关税,涉及家具、棕油、太阳能光伏板等关键出口产业。此举势将重挫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不仅影响产值,也可能造成大规模裁员与薪水下调。若大量工厂为应对订单下滑而缩减人力,马来西亚的就业市场与消费力将承受沉重打击。
此外,政府将从6月1日起扩大销售与服务税(SST)征税范围,将导致多数行业生产成本上升,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承担额外成本,最终只能将压力转嫁消费者,造成物价上涨,进一步压迫民众原已吃紧的生活开支。
同样的,政府计划自6月起取消RON95汽油补贴,十分不合时宜,因为当前经济低迷、通胀压力与人民收入无法改善,而且政府尚未公布具体的针对性补贴机制,民众感到十分不安。
另外,电费将在7月1日上调14.2%,制造业、电力密集型行业将承受更大营运压力。这些额外成本最终将反映在商品售价上,造成全面性通胀效应。
因此,政府应该重新检视强制外劳缴纳2%公积金和扩大销售与服务税(SST)范围的措施。在市场极度低迷之际,新增的营运成本将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强制雇主为外籍员工缴纳2%公积金、扩大SST征税范围的措施,恐怕进一步加重各行各业的负担。
中小企业将面临的冲击尤其巨大,特别是政府自去年起分阶段实施电子发票制度,对中小商家而言,其技术准备不足与成本压力不容忽视。
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亦不容忽视。目前,外劳招聘遭政府长期冻结,厂商的员工流失与新增的就业职位,形成人手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忧虑。
政府应推动多层次人头税机制,建立更灵活的外劳政策,并加快员工宿舍建设,毕竟员工集中宿舍短缺将导致厂商租金和交通成本上升、营运费用增加,加剧劳力流动问题。
鉴于中小企业占全国公司总数的98%,提供了超过65%的就业岗位,并贡献超过4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政府理应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
团结政府唯有展延即将在下半年推行的各类措施,才能避免加剧业者的营运压力,以及影响行业复苏。
更重要的是,政府应与私营领域紧密合作,提升本地技职教育培训(TVET)质量,确保毕业生具备市场所需技能,协助企业降低培训成本,推动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才能提升大马在全球市场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