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在咖啡馆无意间听见一位母亲与一名看起来约七、八岁的小女孩之间的对话,内容令我印象深刻。
“妈咪问你,如果有一天你坐校车时,发现所有同学都下车了,但司机和老师却忘了你,把你一个人留在车上,你会怎么办?”
小女孩的回答出乎意料。“我会看看车里有什么金属物品,比如安全带的扣子,想办法把它拆下来,然后敲玻璃。”
妈妈接着问:“那玻璃那么大片,安全带的金属扣那么小,你知道该敲哪里才能敲破吗?”
“我知道,要敲车窗四个边角的地方。”
这时,一旁的爸爸也加入对话:“那如果玻璃碎了,把你割伤怎么办?”
小女孩冷静地回答:“我会小心不让玻璃割到脖子、大腿或手腕,如果流血了,我就找布或卫生纸来止血。”
这段机智的应答不仅让我这位旁听者感到惊讶,也让她的母亲颇为意外。“你告诉妈咪,是谁教你这些的?”女孩指着爸爸说:“爸爸上次让我看YouTube,我就是从那边学到的。”
这段偶然听见的对话让我思索良久,也引发我更深层的反省:如果所有孩子从小就接受足够的安全教育与逃生知识,是否有机会避免许多不幸的悲剧发生?
不久前,柔佛发生5岁的小禹泽遭遗留于校车中导致死亡的事件。我也有一位5岁女儿,身为母亲的我感到格外心痛。透过文字与新闻画面,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家庭所承受的深切悲痛,也思考如何让幼小儿童掌握逃生知识。
然而,我也明白,就算让孩子们学会这些逃生知识,也不代表他们在真正面对突发事件时,具备足够的心理素质与体力去执行。在这种连成年人都可能手足无措的紧急情境中,又怎能要求一个年幼、体弱的孩子能够冷静应对、自救脱险呢?
孩子的安全,应该是成人的责任。我们除了要教导孩子基本的逃生知识,辨识可用来自救的工具,也可以在孩子的书包中放入一些简单的应急物品,例如:哨子、小型手电筒、绷带、适量的饮用水及干粮等。此外,家长也应与孩子定期讨论并模拟各种紧急情境下的应对方式,透过实际演练加深记忆、强化反应能力,以减少真正面对危机时的慌乱与恐惧。
除了家庭教育,学校及校车业者同样肩负重要责任。是否有人员负责在校车抵达后检查车内?学校点名时若发现学生缺席,又该如何迅速反应?学校是否定期为学生提供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与演练?这些都应列入标准作业流程,并严格执行。
此外,政府层面亦不可忽视。一些国家早已设有法规,明确规范接送幼儿园学童的娃娃车应遵守的安全标准与流程,包括必须扣上安全带,必须有跟车员等等。这些规范固然提高运营成本,但确实更加保障孩子的安全。
身为母亲,也作为社区的一份子,我时常思考,是否能在选区举办的亲子活动中加入与紧急应变相关的体验活动,比如过去每一年的大型活动,我都请自愿消防队员来教导幼小孩子如何控制水力来灭火。接下来,我也希望让家长与孩子能在游戏中共同学习逃生知识、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我曾看过一些国家如韩国与日本设有紧急逃生教育展馆,透过模拟设施让孩子在大人陪同下通过体验式学习,使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冷静应对,采取正确的逃生措施。
这段偶然的经历提醒我们:儿童安全教育不该只是寄望孩子自身的聪明与勇敢,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集体努力与制度支持。唯有家庭、学校、业者与政府齐心协力,从教育、演练、制度到法规,共同建构一个更安全、可预防危机的成长环境,我们才能真正保护每一位孩子,避免更多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