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有2480名村长与秘书踊跃出席村长理事会汇报会,前排左7为沙努西。
吉打州务大臣拿督斯里莫哈末沙努西承诺,只要经济状况改善,州政府将提高州内1240个村长理事会(MKK)村长及秘书的津贴。
他指出,现有的村长及秘书每个月的津贴为500及300令吉。
“州政府非常了解现有的津贴非常低,甚至不够村长及秘书的每月开销,我相信只要继续努力,州政府很快就可以达到我们的目标。”
他是于周日(21日)下午,在吉打苏丹阿都哈林姆阿占沙国际伊斯兰大学(UniSHAMS)礼堂,颁发委任状给州内1240个村委会后,在记者会上如是指出。
“今天出席的村委会领袖非常踊跃,让我感到有一点惊喜,这也证明了吉打人对于州政府的强力支持。”
他说,州政府非常感激村委会的努力与贡献,同时拨出100万令吉,作为村委会的活动基金。

黄佳祯:纳入18个华人新村
在吉打州华人事务委员会主席黄佳祯行政议员积极争取下,共有18个华人新村被纳入州政府旗下的村长理事会(MKK)。
上述18个华人新村的村长理事会主席(村长)及秘书,周日出席村长理事会(MKK)汇报会,同时在各县县长代表下,从沙努西手中领取委任状。
黄佳祯受询时代表各华人新村居民,感谢州政府尤其是大臣的关照,以及各个单位的配合与支持,才使到新村有机会成为吉打州村长理事会的一员。
“这标杆性的政策,对创村超过70年的华人新村而言,是非常具有历史性的改变。”
他勉励所有新村村长理事会主席及秘书从现在开始,跟州政府配合,共同为新村探讨新的发展,开拓新村的潜能。
“我是在西岭新村长大,新村在这些年的发展,不管是在地方政治或人文文化方面的营造,已经有显著的提升。紧急状态结束后,新村不再被管制,一部分的新村开始出现转变,变得逐渐有了人气和生气。”
他表示,新村容貌上的改变,使得许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利用各自新村的特色和显现的商机,慢慢回流到新村,开设民宿、经营文创、咖啡馆、茶馆等。也有一些专业人士将工作室设在新村,回归慢活的理念,需要时才进城洽谈业务。

他也曾经针对州内的一些新村做过研究和考察,发现每一个新村如果认真的去发掘,会发现到它独有的特色。
“比如波各先那是全州著名的西瓜村,亚罗士打的蔗芭加耶饼很出名,吉中巴东伦武早期有龙眼,现在有葡萄,双溪谷有美味河鲜,西岭是炒粥等。”
他认为,如果把这些新村重新包装起来,善用科技的便利加以宣传,增加商机,新村的命运可能会改变。
“新村发展缓慢甚至发展停顿,主要问题在于中央政府的拨款太少,缺乏明确或可持续性的发展政策,有计划地改善新村村民的教育机会、基础建设、就业机会等等。”
他强调,当新村失去再度发展的机会,自然也留不住年轻的一辈驻守家园。
“我欢迎全州各区的村长理事会,针对本身的新村未来展开策划,也希望他们能把村内的特色显现出来。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一定会找到新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