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的峇冬加里土崩事故现场仍是一片绿地(左),然而到了2015年已可以看到大片光秃秃的土地。(橙色圈为土地开发区,红色圈为土崩地点)
事发总有原因,峇冬加里土崩事故夺走逾20条人命,追根究底是天灾或人祸,谁需要对本次事故负责,在完整的调查报告出炉前,只能依循种种迹象,来还原事故发生前的情况。
首先是民众关心的营地安全性,《马来西亚前锋报星期刊》在本月16日报道,大马矿物及地球科学局(JMG)早已将土崩区一带的斜坡,列为最危险的斜坡之一,因为该斜坡陡度已超过45度,属于风险级别,而且该人工制造的道路路堤坡度形状,很可能发生土崩,更何况土崩之前的雨量已造成该路堤脆弱。

公共工程局前总监拿督斯里罗斯兰于17日接受网媒The Vibes访问时,根据消拯局发布有无人机拍摄事故现场的鸟瞰图和视频,推测是峇冬加里露营地斜坡上的路堤坍塌,营地斜坡负担过重,可能是造成土崩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我怀疑路堤区域的溢水,是因为排水管堵塞,或可能是事发前几天的降雨过多,导致路边有水溢出。”
视频:工程局发布视频解说土崩发生情况。
公共工程局初步调查报告随即在18日出炉,称峇冬加里土崩现场的土地是因承压过重,加上地下水累积,导致营地坡脚变弱,进而引发路坡发生倒退式滑坡,同时在同地点引发2次边坡崩塌。

据报告,当局在坍塌的斜坡位置检测到活跃的地下水流,尤其是在营地区域;然而,经检测有关路段及山坡,发现道路排水沟乾净和乾燥,也未堵塞,这也说明道路排水系统并无问题。
公共工程部秘书长拿督旺阿末20日受访时指出,当地并非因建设道路导致土崩,很可能是因为地下水流动造成的自然因素,但也不是从营地非法转移水源引发的。
早在今年3月,时任工程部高级部长拿督斯里法迪拉指出,政府将花费9亿7480万令吉,为大马半岛联邦道路的1045个高风险山坡进行土崩预防工作;8月13日,他再提及此事,并表示该部发现一些工程需要加强,尤其是高原地区。
谁开发那片土地?
峇冬加里土崩事故是发生在“爸爸有机农场”附近的营地,农场负责人陈建裕和营地管理员陈志川于19日召开记者会时,澄清土崩发生在距离农场三到四公里外的未开发森林,并非在农场范围内。

另一方面,环保组织“森林揭弊计划”指出,云顶高原和周边山区逾5700公顷的土地获批准开发,并就此敦促天然资源、环境及气候变化部长聂纳兹米立即停止有关发展计划。
超过5700公顷的发展区域被纳入彭亨州政府的文冬(RTD)地方规划草案(500公顷),以及雪州政府的云顶特别区域规划(RKKK)草案(316公顷),并由3家公司负责开发。

该组织在“冰山一角:5700公顷的敏感云顶森林被指定为发展用地森林揭弊计划”调查报告揭露,云顶特别区域规划的提议,是在峇冬加里营地土崩地点“爸爸有机农场”的旁边,该区域涉及独立和相邻的开发,包括从梧桐再也至云顶高原山顶和乌鲁卡里(Ulu Kali)山脉,以建造高层建筑物。
据《当今大马》报道,大马生态组织(PEKA)主席达米恩16日受访时表示,雪州政府可能想通过云顶-乌雪特别发展计划(Genting-Hulu Selangor Special Development Plan,简称云乌发展计划),仿制彭亨云顶高原旅游区的商业成功案件。
云乌发展计划涵盖808.97公顷的土地,包括一座州立公园,以及部分第一级和第二级环境敏感地区,除了商业开发案,该计划还包括山坡发展管理策略,比如绘制高风险区地图,及落实和维护一套监测系统。
无论如何,掌管雪兰莪州旅游、环境、绿色科技及原住民事务的州行政议员许来贤驳斥“森林揭弊计划”的有关说法,更指责该组织利用错误资讯,来污蔑雪州政府,呼吁该组织“搞清楚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