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袭半岛多州的大水灾令许多灾民,尤其是巴生谷一带的居民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灾害管理专家认为,政府应该在未来数天,提升沿海易发水灾区的监测。
专家卡玛鲁阿扎哈里对《星报》指出,潮涨现象丶强降雨或长时间降雨以及极端天气,是沿海地区发生大规模灾害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在人口稠密,但却没有良好排水系统的地方;此外,脆弱的人造堤坝,更是使情况雪上加霜,浸蚀率高的沿海地区,必须持续监测和定量评估。”

他认为,社区领袖也应加强警惕,利用各种平台如WhatsApp,甚至传统的传播方式,如清真寺的扩音器,向基层传播相关风险信息,以便能采取早期防范行动。
“疏散道路必须清楚列明,临时疏散中心必须做好准备收容灾黎,包括设立好疫情标准作业程序。”
“重新启动由民间组织组成的支援小组,并与社区或村民紧密联系,以提供紧急和快速的援助。”
游客也必须了解可能遇到的风险,他指这包括淹没的道路丶遭毁坏的基本设施或大树倒下;此外,在紧急事故发生时,必须优先考虑残疾人士及病人,他们的资料必须预先给予救援方。
卡玛鲁也指,长期及全面的解决方案,非常重要,以便减少未来灾害导致的伤亡。
“政府必须投资于灾前防范措施,要知道,它比灾后才来处理灾场的费用来得更便宜。”

大马水务与能源研究协会(AWER)主席皮亚拉帕卡兰则指出,未来数天的降雨量,会导致土壤的水份饱和,这会增加水灾风险。
他指政府必须马上检测水灾模拟的报告,或之前水利灌溉局(DID)或其他部门的水灾数据,来确定当前受水灾影响区域之外的高风险区。
“潜在的高风险区,都是沿着河流的,包括低洼区丶平原或经常发生水灾的地区,所有的州政府丶地方政府及相关救援部门都必须准备就绪。”
至于拥有水坝和水泵站的下游地区,包括精明隧道(SMART),也可能会因排水和抽水而受到影响,因此,他指适当的预防及警惕机制,必须做好。
“水闸和其他缓解设施,必须保持在最佳运行状态,莎阿南太子园的水灾情况不应再发生。”
他也建议工程部应该使用应用程式及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以提醒民众危险的滑坡,该部几年前已开发了视觉检测系统。
“政府也必须获得电讯公司的配合,使用电讯信号或移动电话快速识别受困的民众。”
“同样的,通讯及多媒体部应利用简讯提醒处于高风险区的民众。”

环境和废料管理专家汤礼聪博士促民众,在缺乏应对大规模水灾的知识,也缺乏有效的预警系统之下,利用他们的常识去应对紧急事故。
“如你看到水位开始在你家上升,提高警惕并将重要文件转移至高地,并准备足够的干粮;如水位继续上升到电源点,请关闭家中的总电源,以防止触电。”
“如果受困,则建议时刻进行人数统计,并保持手机的电力供应,而不是忙于拍摄视频。”
他也认为,河流水位的上升和雨量的警告,与人们为保持安全应该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差距。

全球环境中心(GEC)总监法沙巴利斯则呼吁,我国应重新思考其防洪丶减灾和备灾工作,我国也必须保护集水森林和泥炭地,以保护城市和村庄免受洪水侵袭。
“森林和湿地可以有效地吸收降雨和减少洪水高峰,一旦森林被清除,水流量会增加5到10倍,侵蚀的土壤会堵塞河流和排水沟。”
其他防洪措施,他指包括定期清理河流和排水沟,保护河流缓冲区或走廊,不允许它被开发,还应加强河流和城市地区的自然蓄洪区。
全球环境中心也指水利灌溉局的数据显示,我国9%的土地是易受水灾侵袭的地区。
专家都认为,气候变化已改变我国的降雨模式,而在易发生水灾的地区,更应停止开发,而不堪一击的社区,居民也应搬离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