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亚才:从整个大趋势来看,“跨族群”或“多元”才会是当前和未来的政治趋势。
报道:林家彣
民主行动党中委兼双溪比力州议员刘天球“去华化”的言论引起党内争论,惟时评人陈亚才认为,目前仍看不到行动党有在刻意地“去华化”,但从整个大趋势来看,“跨族群”或“多元”才会是当前和未来的趋势。
“在行动党是否有刻意‘去华化’,我认为其实还不至于,如完全不谈华裔课题或自认不是华人,但行动党秘书长兼峇眼国会议员林冠英早前表示‘不以华人自居,而是马来西亚人’则是一个特殊例子,不是普遍的例子。”
他说,行动党在308大选后是为多元种族奋斗,虽然关注和奋斗的议题以华人较多,但也不表示只集中在华人,如林冠英曾因为声援马六甲少女而坐牢则是一个例子。
“显然,行动党都在很努力走向多元,但是该党在2018年入驻布城后,却给人一种很多事情都不敢碰和穷追到底的印象,所以部分党领袖,尤其非主流的党领袖,会觉得党是否在做自我调整,去淡化本身的华人色彩,或少谈华人议题。”
他是在接受《光华日报》电访时,如是指出。陈亚才说,林冠英的马来西亚人论,常被借题发挥,惟他认为,对方确实有一点失言。
“他其实可以说得更完整,如‘我是马来西亚华人,更是马来西亚人’,而且两个身份并没有冲突。不过,不谈华人,却会给人错觉,他是不是不想突出华人身份。”
他认为,这些都是点点滴滴累计起来的印象,一些党员或非主流领袖可能也会感觉不是味道,因为他们也会面对选区民众的压力。
他说,其实要突出自己以马来西亚人视野处理问题,在施政上没有问题,就如行动党过去就大力批评巫统是种族主义政党为了马来人,牺牲其他族群权益。
“这种行为就如政党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因为作为政府就不应该这样。”
由于行动党在华裔议题上,很多时候选择保持沉默或轻描淡写,所以和之前的反对党印象,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我相信,不论当过中央或州政府的领袖,都会感觉到走向多元是一种迫切,而且是作为执政党或政府必须要有的思维。从曾经当过部长和副部长,或州政府官员的身上,其实都可以看出有这样的思维。”

需互补和配合 没必要绝对划分
陈亚才认为,没有必要把两个背景的人,如精英和草根绝对划分,或把华文教育和英文教育一刀切,因为两者是需要互补和互相配合。
他说,最近的30年,行动党一直在努力塑造多元,包括拉拢更多马来党员和领袖。
他说,“华沙”和“英沙”本来都有一个特别的先天约束,比如受华人教育和受英文教育的都有各别的长处和短处。不过,从原则来说,两者不应该是绝对的对立,而是可以彼此互补和配合。
他说,过去很长的时间,行动党基本是草根的形象比较突出,308大选各州变天后,就开始吸纳更多的人才入党。较后该党在2018年入驻布城后,可以明显的看出角色有所调整,也需要吸纳更多专业人士进来服务。
“这方面,受英文教育或者马来文教育的人会占一点优势。经历‘喜来登事件’之后,几乎所有政党都担任过执政党和反对党,不论在中央或州,大家都会迫切地感觉要吸纳各方面的人才。传统上,受马来文教育和英文教育会占一点优势。”
他说,在行动党方面,有很多草根领袖都是中文教育出生,或是党的资深党员或者领袖。
他认为,随着行动党即将在6月党选,相信该党也正在探索未来的路向,如应该结合那些人才,所以也难免形成一种标签,即某位领袖是“华沙”还是“英沙”。
“我认为,目前的争论可能是该党党选的前奏,算是在试探情况,包括想知道大家对这个议题的反应是如何。目前的情况可以说是‘华沙对英沙’或是‘草根对精英’,而在这当中谁有机会出来挑大梁。这种情况,在雪州党选其实也有出现过。”
询及哪一个比较有优势,他说,这胥视各州代表情况,假设草根比较多,则华沙会比较有优势。
“至于中间派,他们会考量的应该不只是华沙和英沙,还包括各别候选人的形象、能力和贡献。不过,谈跨族群和多元会是当前和未来的趋势,也可能会得比较大的共鸣,因为它还处在一个转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