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餐馆业者多不了解是项规定,过去几乎没在餐单里,备有国文翻译。
相关领域与餐饮业的餐单、商品和服务说明,还有价格表里均需使用国文,或附上国文翻译的条例行之已久,却仍有许多业者对此一无所知,至今未备有国文餐单或翻译,随时面对罚款风险。
近来,有槟州餐饮业者在社交媒体群组流传,一名经营非清真餐馆的业者申诉,其餐馆日前接到贸消局巡逻执法员劝告,餐单须使用国文,否则未来可能遭罚,执法员当时只是劝告,未有开出罚单。

其实,各领域商家包括餐饮业者,需在餐单、商品及服务说明上使用国文,或在用其他语言时,须附有国文翻译的规定一早存在,不是新增规定。
杜洁敏:社媒群组流传才知晓
经营咖啡馆5年的杜洁敏(34岁)不讳言,本身也是在群组流传的上述新闻里,知悉“2020年价格管制及反暴利(商品及服务费价格标签)指令”内,有规定餐饮业的餐单要使用国文,或在使用其他语文时,附有国文说明。

“难怪许多传统咖啡店,墙面上会挂上大大的餐单,在每一种饮料名称旁,写上Kopi bing(咖啡冰)、Teh O(茶乌)的趣味名称了!”
她坦言,由于新派咖啡馆,出售的多数是意式或美式咖啡,一般都只备有英文餐单,没有附列国文。加上意式咖啡比如“拿鉄”(Latte),英文和国文一般通用,所以从未想过需附加国文翻译。她补充,许多巫裔同行的咖啡馆餐单也是以英文为主,鲜少见到纯国文餐单。
“我一直以为,备有国文餐单是鼓励性措施,现在才知道是必须的(Wajib)的。无论如何,我会多制作一份国文版餐单,附合指令。”
林东英:非清真餐单没必要翻译
槟威贩商公会总会长拿督林东英强调,过去的华人餐馆,从未设有国文餐单,一直相安无事。

“我没听过这指令。以前的华人餐馆都是中式餐牌,没听过当局要求用国文,贸消部只要求必须有标价。”
他说,个人认为酒店业必须备有国文餐单或服务说明是无可厚非,毕竟酒店业服务的是各族消费者。不过,华人餐馆多数是非清真,或没附上国文餐单或翻译的必要。
“我赞成酒店业要放(国文餐单和翻译),但华人餐馆应不需要,望政府了解这一点。”
根据“2020年价格管制及反暴利(商品及服务费价格标签)指令”,一旦业者违规,当局其实可就个人(Individu)和企业(Syarikat),分别开罚款最高5万令吉,和最高10万令吉。
槟贸消局:指令1977年已存在
非清真餐馆接获劝告后,槟州贸消局通过书面方式在媒体群组回覆,餐饮业餐单须使用国文,及在使用其他语文时加入国文翻译,早于1977年生效的“1977年价格管制(零售业者标价)指令”中已存在。
“不过,当时只针对111种特定商品。”
书面回覆指出,上述指令后来被修订为“1993年价格管制指令(零售业者标价)”,条例扩大至所有零售商品。直到2020年,当局重新整顿指令成2020年价格管制及反暴利(商品及服务费价格标签)指令。
在“2020年价格管制及反暴利(商品及服务费价格标签)指令”下,酒店、餐饮业、洗衣店、停车场和美发店,须在商品或服务说明中使用国文,标价须使用令吉(RM)及仙(Sen),字体大小和颜色使用,需让消费者清晰易见。
贸消局并没限制餐单、商品及服务说明与标价中使用其他语文,但当局申明,使用其他语文时加入国文翻译是“必须的”(Wajib),没有遵守指令,便属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