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景辉指PP塑料袋在瓮中不会受热达160度,不会有化学物质渗入酱油。
报道/摄影:黄素蒂
在酱油酿制过程中加入红枣一起发酵的东方酱园董事主席梁景辉说,这个独家秘方在卫生局突击检查行动中被公开后,已不是秘密,他将通过律师向政府申请专利。
他透露,在黄豆及面粉中加入枣类一同发酵,是其父亲口传的想法,惟当时没有进行实验,直至他接手后,凭着热忱及改良提升酱料的想法进行大胆尝试,经过多番试验后,发现使用有洞口的PP塑料袋,可让枣的精华渗入发酵的黄豆中,使得酱油味道不会偏咸,同时带有豆豉香味,味道更鲜甜,十分勾人味蕾。

他表示,平时家庭主妇在煲汤时都会加入些枣增加风味及营养,而以枣提味的天然发酵酱油烹煮食物,肯定与人工调味料有很大的差别。
梁景辉强调,使用PP塑料袋包裹红枣并不会产生毒素。他欢迎欢迎消费者在该酱园获得卫生局批准恢复运作后,预约前往参观。
他周五受访时,就槟州卫生局日前在一项行动中针对上述发酵方式提出的疑惑做出澄清,同时吁请有关当局检验其公司酱料食品安全与质品质,以免引起消费者忧虑。

他表示,PP塑料袋在160度高温情况下才会产生化学物质,惟其酿制方法是将塑料袋枣包置入瓮中加盖发酵,并非直接曝晒在太阳底下,受热温度相信没有达到160度。
他透露,卫生局前往检查时,正好抽检到将要倒掉的豆渣,发现受热后溶解的塑料袋,这才引起塑料袋分解后可能会有化学物渗入酱油的误会。
由于因事发突然,当时厂内没有早年获得新国通过检验的报告证明,加上其工人没有注射TY2预防针等,导致当局发出关闭14天的指示。

他指出,该酱园采用天然发酵方式酿造酱油至今约有40年,主要外销至新加坡(60%)及澳洲(15%),另25%是在本地市场销售,不曾接获消费者投诉吃后出现问题。
“大约在14、15年前,国际曾发生酱油被检验出含致癌物,当时我们把酱油送到英国伦敦进行检验,2003年新加坡引进检验仪器后,就改为送去新加坡进行3-单氯丙二醇(3-MCPD)检验;酱料必须获得证明不含致癌物,才能出口至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对进口的食品非常严格,当时规定每半年必须检验一次,后来改为1年1次,直至2009年检验后,当局通知隔年起无须再送检;若使用PP塑料袋会导致产生致癌物,肯定无法出口至新加坡。”

也是马来西亚酱油厂公会会长的他指出,行动管制令期间对该会会员影响不一,供应超市或杂货店货源的会员,因家庭主妇对酱料需求激增而接获更多订单,也有供应饮食业酱料的会员因餐馆生意减少受到冲击。
他说,因地理环境十分合适酿造酱油,本地酱油品质极具水平,尽管近年有不少外国品牌酱油进军我国市场,惟消费者对本地酿制的酱油十分支持。
“其他温带国家酿制的酱油需要经过更长时间发酵,风味也因各地区域有所不同,本地消费者偏爱豆豉香,也就对本地酿制酱油较为偏爱。”
他曾建议会员与各州小贩公会等社会团体合作,邀请餐饮业者前往酱油厂参观,了解酿造过程的同时,也现场品尝及分辨不同梯次抽取的酱油品质,这将有助开拓销售市场,甚至将大马酱油品牌推展至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