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 FinSpark小财子
www.finspark.com
近年来,斜杠青年渐渐成为全球职业生涯的新趋势,成了许多人趋之若鹜的追求。过去,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基本上只有一个策略:纵向单一发展,也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专业决定职业,再一步步往上爬,锻炼能力,累积经验,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但是,斜杠青年颠覆了这个想法:横向多元发展。借由多重职业、多重收入,来体验多元人生。保持收入的同时,还能追求和发展更多的自我。
斜杠青年(Slashie)一词,源自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艾波赫。作者在其著作中,刻画了纽约的一个现象:许多人不只拥有单一职业,他们在介绍自己的职业时,会选择使用斜杠(Slash;/)来区分自己的身份,像是:桑贾伊古普塔,神经外科医生 / CNN记者;卡丽莱恩,艺术顾问 / 皮拉提斯教练;丹米尔斯坦,工程师 / 戏剧导演,等等。于是,艾波赫为他们创造一个专有名词:斜杠青年。
如今,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人都有多重职业。除了一份正职,许多人也会做一些兼职,像是Grab Car司机、健身教练、补习老师、网卖等等。虽然斜杠青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收入,但是身兼多职不完全等同于斜杠生活。斜杠青年的核心概念,在于把工作、生活、以及爱好进行适度结合,并且带来充足圆满的多元人生。
很多人有这样的固有观念,总认为兴趣找不到吃,觉得读某某科系没有出路,唯有安安分分找一份大众普遍接受的正职,才能在这竞争巨大的社会中生存。斜杠生活正是此类例子的反面。即使这样的生活未必能带给你很高的收入,但通过探索自身专业、爱好,以及才艺的过程中,你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发展自己的内在。顺利的话,你还可以把这项兴趣当饭吃,让其成为其中一项收入来源,顺便去体验丰富多元的生活。
事实上,有很多人其实并不想成为斜杠青年的。他们只是朝着自己有兴趣的领域去学习、发展,然后经过时间和能力的累积,这份兴趣也就无意间成了收入来源,他们也就有了多重收入。
于我而言,斜杠生活的核心不在于能赚多少钱,而在于‘平衡’。比如说,你是一名教师,但你从小也爱作画,经常也会向出版社提供插画作品,使之成为你的收入来源之一。或许插画未必能让你赚到很多钱,但你能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享受着快乐的感觉(搞不好以后还会有机会把这项副业,变成主业)。工作不开心,你可以依靠你喜欢做的事充充电;兴趣赚不到大钱,你还有工作帮你拉上补下。这,就是斜杠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