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老建筑到现在的霹雳嘉应大厦,霹雳嘉应会馆屹立在怡保旧街场已有118年。
报道:陆素素 摄影:陈锦华
走过百年风雨,经过战争的洗礼,从老建筑到现在的霹雳嘉应大厦,霹雳嘉应会馆屹立在怡保旧街场已有118年。
清朝中期,由于马来西亚各地的种植园和矿区开发,吸引广东、福建一带的客家人前来谋生,随之,为了与乡亲联络沟通、内外协调关系和谋取各种利益,各籍贯的会馆因此而创立,包括嘉应会馆。

霹雳嘉应会馆创建于1900年,由先贤姚俊修(德胜)、李桐生、郑吉楼(安寿)等发起组织,领导同乡们互相合作,出钱出力,集资建成祠宇式馆舍于怡保墨菲街,即现在的怡保旧街场苏丹尤索夫路。

该会馆顾问潘东生忆起,在1911年,乡贤李荔波和陈建勋等,在会馆两旁屋宇创办明德学校,作育英才宣扬文教,不单让同乡子女有机会求学问,也造福了怡保市一带的华裔子弟。
他说,直到1941年12月,爆发了太平洋战争,日军南侵,新马沦陷,学校唯有停办,当时所有的设施都被日军全数破坏或搬离,同时,会馆的资料也在那时被烧毁。
“战争停了,会务和学校都重新出发,随着会馆决定改建大厦,学校接获通知必须觅地搬迁,于是,学校便在1966年正式搬进华林市(现址)。”

全盛时期会员达4千人 青年外流多数团员超龄
虽说80年代,会馆的功能才转变,但对霹雳嘉应会馆来说,早于70年代已成立青年团与妇女组,也设立了会员子女奖励金,同时也成立大学奖励金;全盛时期,霹雳嘉应会馆会员达4000人之多,各类型的兴趣班和学习班纷纷成立。
惟,霹雳嘉应会馆与其他乡团一样,步入90年代面对着青黄不接的情况。现任副会长廖三源表示,当遇上年轻人外流,青年对乡团会馆不感兴趣的情况下,青年团因没有年轻人的加入,导致团长和团员们不少已经超龄。

他说,一些由青年团或妇女组负责的兴趣班和学习班,应需求和时代的变迁,现今已经成为历史,包括语文班、缝纫班、会话班和国术班等,至今还有保留的即是乒乓球、保龄球、合唱团、狮团还在开班中,且表现不俗。
在会务低迷的年代,会馆停办了大学贷学金和奖学金等,直到2009年,当时会长拿督丘才幹考虑到青年的福利,将停了10年的奖学金和贷学金重新启动,慢慢地,确实吸引了不少会员子女们的加入。

青年团妇女组站稳岗位 筹备兴趣班年轻化活动
现今青年团与妇女组也慢慢地再次踏上平稳之路,而且目标清晰,由青年团筹备更多年轻化的活动包括关于工商的活动,而由妇女组负责兴趣专业班,如名誉海外的合唱团和山歌团。
青年团和妇女组皆渐渐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丰富和有内涵的活动吸引了不少乡贤加入嘉应会馆的大家庭,而今年度青年团由锺振雄带领,妇女组则由丘秀蓉为主任。
为了配合现在工商业的发展,会馆也跟随上时代的脚步,成立了工商部,让从商的会员们拥有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平台互换资讯与知识。

大厦工程大款项不敷开支 出售3店铺清还债务
潘东生说,1960年常年大会时,改建会馆建议被提出,虽然曾因经费问题而各有意见,但是最后也迎刃而解,将原有馆宇拆卸,改建为九层大厦。
新大厦落成开幕礼,是于1971年2月13日,当时可是怡保市一大盛事,获得已故霹雳州苏丹依德利斯为大厦主持开幕仪式,虽然逾百万元建筑之新大厦,已矗立怡市中心,惟因工程浩大,使到各方的捐款,也不能应付全部的开支。
于是经过会员大会,先后将务边路的地产、客栈街与墨菲路店铺各三间出售,清还债务。
从开始到大厦落成,该会馆也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到了80年代的怡保建设与发展也已经进入稳定的状态,大部分会馆的功能在于提供会员有益身心、联谊娱乐的活动以及回馈社会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