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 胡耀仪 摄影:陈锦华
回首百年,放眼未来!
屹立在近打河畔的怡保霹雳华小,刚于2017年欢庆了100年校庆,可谓见证着怡保的发展。百年来,该校历经变迁起伏,除了数度迁校,学校更七度易名,而经过多年的革新与改革,学校已拥有全新面貌,并将继续点燃百年华校的教育火光!
这所古老的学府创立于1917年,也是当时霹州唯一的女子学校,称为“中华女校”,开始落实女子教育;在1918年时学校改名为“俊修女校”,1920年时再改称“新中华女校”,过后于1922年易名为“怡保女校”;在1933年由于增收初中部学生再改名为“霹雳女子中小学”后,还是不能摆脱易名之运,于1954年由于中小学分家,名为“霹雳女子小学”;学校于1958年再易名为“霹雳女子标准型华文小学”;过后学校因兼收男生,在霹雳教育局指示下1980年再次易名,成为今天的“霹雳国民型华文小学”(霹雳华小)。
霹雳华小历经“转型”,包括由只招收女生,到男女同校;多年来与坝罗古庙为邻,早年也曾借用坝罗古庙两旁的校舍,至今天学校建设健全,拥有4层综合大楼,也设有有盖活动中心;与此同时,学校与时并进,也于去年设立了精明课室授课,令该校软硬体设备已趋完善。

增创校先贤与上课壁画
配合去年的百年校庆,学校更增添了画有创校华裔先贤与当年学校上课情形的壁画,记录霹雳华小这一路走来,让校友缅怀之余,也让学生从中得知学校的兴办过程。
该校目前把目标放眼于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除了学术水平的提升,学校更注重于培育学生拥有良好的品性与习惯的“育人”工作,教好学生,着重学生身心灵的全面发展。
该校虽也避免不了时势的变迁面对学生人数减少,但董家教与校方将继续秉持教育重任,时代在变、人事在变,但不变的是培育华裔子弟的重任,薪火相传。

人口流向花园住宅 市区学生来源少
~祝武兴
董事长祝武兴说,目前学校的软硬体建设完善,是一所位于市区设备完善的小学,但由于时势所趋人口流向花园住宅区,家长也把孩子送入住家附近小学就读,学校附近住户又不多,而令学生来源受到影响;再加上该处的交通拥挤,上放学不便。
他表示,学校在之前已看到这项问题,所以10年前重整幼稚园;而在校方的反映下,怡保市政厅于去年也已开设一个路口,让车辆可以直接进入学校。
“无论学校的学生人数多或少,学校都会尽力办好教育工作,这才是最重要。”
他指出,董事部计划今年将重点放在提升师资,包括举办讲座、课程或外地学习团,让老师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他也表示,百年来,该华小培育无数人才,所以在去年百年校庆时,学校共举办了18项活动,包括义卖会及百年校庆晚宴,可谓一呼百应,得到校友的大力支持,非常成功。

推动传统缅怀先贤 灌输人文修养
~曾耀煌
家教协会主席曾耀煌表示,这些年,校方在教学之外,还推动华族传统文化及缅怀感恩先贤的活动,灌输孩子人文修养教育,奠定人文道德教育基础。
他说,该校是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希望家长们可以把孩子送到该校接受教育。
切合现代教育需求 需有本身“定位”
~黎紫书
知名马华女作家黎紫书,也是来自该校。
她说,一间学校能走过百年确实不易,这百年走来,学校也不断的“转型”,以迎合教育需求,任重道远。
她表示,走过百年的母校,除了要切合现代教育需求,也需要有本身的“定位”。她认为母校现在注重孩子身心灵发展的教学方向是值得鼓励,让孩子学懂做人,日后成为有价值的人。
她也希望能有更多家长把孩子送往霹雳华小就读,支持这所百年老校继续向前。

杰出校友戴利明 设助学金回馈母校
~戴利明
金融专家兼慈善家戴利明博士,是首位外国人荣获日本颁发“亚洲公共知识分子”荣誉奖,并曾于2006年当选“马来西亚10大杰青”。
他早年曾设立“亚洲之子教育基金”,协助贫苦学生,这些年来对母校的发展更是义不容辞,于2003年创设了“戴利明助学金”(现名为“让爱传出去助金学”)。
戴利明表示,设立助学金的目的,旨在回馈母校,这是由于母校在他小时为他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当时也开始发现到学校的学生人数开始下滑,因而希望助学金的设立对于吸引学生入读会有帮助。
他了解到霹雳华小受到空间及地理位置所限,要吸引父母把孩子送入该校就读,则必须在学习与人文方面“双管齐下”。
可顾及每个学生 小班制优势
~罗美云
校长罗美云表示,该校的学生人数虽比全盛时期的1700人递减,可是学校却犹如一个大家庭,老师都非常熟悉学生的情况与程度,为此可以因材施教。
她指出,目前每班的学生人数介于20余人至30人之间,老师因而可以顾及每个学生,这是小班制的优势。
她强调,该校董家教及校方都认同及朝向“育人”的教育方向,让孩子除了接受教育,也要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及学习与人沟通及交流,成为有价值的人。
她说,校方也向教师灌输这方面的教育理念,鼓励他们在上课时先利用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沟通;在发现学生有什么问题时,即协助或指点学生,人文素质与学术平行,包括在校内提倡孝道。
“校方希望在6年的小学教育里,学生们可以学以致用,包括道德与价值观,在未来的人生里也受用无穷。”
她很欣慰这项教育理念,也获得家长的认同,今年部分的新生父母,就是因为这样将孩子送进该校。
她说,该校的学生可谓来自四面八方,包括九洞、万里望、巴占等,有些学生甚至是搭的士上放学 。
她指出,该校也有友族学生入读,占了学生比例的30%。
该校目前拥有173名学生,幼稚园则有17名学生,教职人员则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