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张思倩 摄影:董坤铭
(槟城20日讯)事隔6年,捏面老师蔡锦鸿“重出江湖”,让面人艺术品重现槟岛,再把这相传百年的中国民间艺术带进校园,让学生有机会认识“捏面人”。
自蔡锦鸿到韩江中学教书后,他就再也没有多余的时间继续他的面人艺术工作,为此,他只好“割爱”。他这一“割爱”就是6年之久。
如今,在朋友等鼓励下,他重新启动他的面人艺术工作,首要任务就是把一团团五颜六色的面团和一些工具,带到韩江中学,把这个中国艺术介绍给他的学生认识,让学生认识流传数百年的中国民间艺术。
蔡锦鸿在韩江中学任教纯美术,他在接受《光华日报》专访时说,现代人并不“认识”捏面人,所以,他把这个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带到学校,介绍给他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纯美术之余,也认识这项优美的艺术品。
今年,配合狗年,蔡锦鸿做出不少各种类的狗面塑,比如史努比卡通狗、芝娃娃、贵宾犬、捧元宝的狗、咬金块的狗、情人狗、绿色风水狗等,相当受落。
过去,蔡锦鸿都一一婉拒所有社团、组织等邀约,外出摆档做面人;今年,他决定“重出江湖”,已答应一些组织的邀约,参与今年年初三占领土库街,及年初十的庙会,他也应“星夜@五站灯”工委会邀约,设档做捏面艺术。
“重出江湖”后的他发现年轻人比较喜欢应节的面人艺术品,而上了年纪的人,则比较喜欢三国时代的人物面人艺术,就比如关羽,还有其他较受上了年纪者青睐的有三太子、福禄寿、龙、12生肖等。

艺品寿命 取决于如何收藏照顾
蔡锦鸿停多年不碰面人艺术,多年后的今天重新摸索,他坦诚会比较生疏,但毕竟自己已有一定基础,所以很快又再上手了。
6年前与后,他告诉《光华日报》唯一不变的是,他享受在捏面人期间与热爱面人艺术品的“志同道合”交流,彼此分享对此艺术品的心得。
他告诉本报记者,在超市设档的一个晚上,他听到一名年轻人问长辈为何喜欢捏面人,该名长辈就回年轻人说是小时候的玩意。于是,长辈就向他购买了一个面塑,送给年轻人。“一名长辈与年轻人之间的对话,成为我最美好的记忆,他们的对话至今似乎仍在我耳边响起…”
他还分享有人拿出他12年前所捏的狗面塑,他根本没想到对方竟然能把该面塑收了整整12年(一轮)。
他表示一般上,他都会告诉与他购买面人艺术品的顾客,艺品的“寿命”大约是5年。“但,也得看对方如何照顾、收藏,有些人能收7年、9年,也有的能耐12年。”
他说,把面人艺术品摆放在潮湿的环境,会发霉,而且一般的粘土与面团粉质有别,粘土能慢慢捏,而且须要用浆糊接口;面团则必须一口气捏完,而且无需浆糊接口。

亦称面塑 制作简单艺术性很高
捏面人在中国也称为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是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面人艺术的特点有包括颜色丰富、体积小、便于携带、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