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薇秀
小学新课程(Kurikulum Baru Sekolah Rendah, KBSR)在1983年就已沿用,而教育部公布于2011年起开始启用新订制的小学标准课程(KSSR)。在内容上,KBSR与KSSR完全不同,KSSR是强调“高思维”教育(KBAT)——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作。
自2011年启用了6年的KSSR,在今年新学年起开始施行KSSR修订版,将一年级课本全部更换。由于这修订版并不是全新课程,而只是沿着KSSR作出修订,大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动。KSSR修订版的课程纲要,主要延续小学标准课程理念,涵盖综合教育、全面的发展个人、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及注重终身教育。在今年的小六评估考试放榜日,学生除了获得考试成绩外,同时也会获得课堂评估、体育、运动及课外活动评估,和心理评估。
KBSR制度一直被批评为“背多分”教育,练习题和作答都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学生只要“死背”、“死记”就能应付考试。然而,强调高思维、快乐学习的KSSR,为什么在推出后出现一箩筐的问题?
在KSSR即将要推出之前,教育部并没有给予教师和家长足够的心理准备及课业教导方面的准备。在教师方面,一些资历久的老师,沿用了这么多年来的旧教学方式,突然间说改变就改变,难免无从适应。
原本教师应是从教学者的角度出发,而如今却转换成引导者的角色,并且对于新课程需要多加研究。教师备课的时间增加,加上必须对每个学生进行校本评估(Pentaksiran Berasaskan Sekolah, PBS),需要网上填写及文件上填写,文书工作不减反增。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理想和现实似乎有差距,教育转型目标始终不能一蹴而就。
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的家长至今仍然不清楚KBSR和KSSR的分别,更不清楚考试格式与评分标准。许多家长认为在还没有完全适应KSSR教学的情况下,又改用KSSR修订版,只能让他们勉强“应变”。虽说KSSR能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想象,但是有许多家长都认同现在的小学程度越来越难,而现代家庭多数是双薪家庭,没有多余时间照顾孩子,也有些因家长根本掌握不到要领,不知该如何在课后教导孩子练习。因此,家长都非常担忧孩子追不上课程而烦恼不已。
就华小而言,学生需要掌握3种语言,无疑是一种学习压力,能读、能写都已经不容易了,但新制度却还要教导他们进行三语分析、创造的能力,对小学生的思维程度而言,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学生方面,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一旦对高思维的教育方式失去兴趣,就会觉得吃力而选择放弃。比如说,国语基础较弱的学生,要他们书写且高思维作答,尤其是在马来诗歌(班顿)考试时,无疑是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目前,KSSR仍存在着弊端,要灵活运用高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办到。中国、台湾和新加坡都是走单一语言制度,与我国的情况并不相同,因此在课程上施行高思维教育当然行得通。笔者认为高思维应该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充足准备学前教育,在学生升上小学时,就能够跟上KSSR的高思维要求。
此外,运用源自台湾的“学思达”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其中一个方式,利用情境设计一些问题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好奇是好学的基础,假设能让学生对学习有多一点的好奇,就能慢慢激发他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我也促请教育部向韩国学习,在我国设立适合学生的体验馆。韩国有无数体验馆,其中韩国首都的儿童安全体验馆,分为交通、消防、地震台风及人体内部构造等等,让学生参与以提升思维,并且能够亲自体验生活,同时激发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