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张健欣
摄影/梁僡育
无论是曾留学或当过旅客,凡踏足过台湾,都会患上一种叫“眷恋”的旅游后遗症。于是,当《北投鱿鱼》冲出台湾,选择槟城作为海外首家连锁时,那种兴奋,仿佛只有曾与台湾萍水相逢的游子旅人才知道。

1979年传承至今,有着传统古早味的馨香,乃镇店老招牌。值得一提,来自朝鲜的鱿鱼香滑嫩Q,保证难忘。
在台湾,《北投鱿鱼》是一家著名小吃馆,结合了传统正宗的味道,与新时代的经营方式。鱿鱼羹,是镇店招牌,就连不爱吃鱿鱼的人,都会爱上这碗浓香羹。

获CNN评选为台湾必吃美食第一名,鲁肉饭的魅力,可想而知。这碗4令吉鲁肉饭,出自正宗台湾人,香喷喷的卤汁与肉碎,搭着白饭吃特别开胃。
今年9月初,3位中学友好把《北投鱿鱼》引进槟城,让眷恋台湾小吃的本地人,可以在此一解相思。什么卤肉饭、肉羹汤、红油抄手、锅贴、葱抓饼,另加在台湾甚夯的自助式小菜,遍店洋溢着美好的台式风情。
一声“欢迎光临”,清脆悦耳。要知道,一句简单问候,不仅能拉近店员与顾客的距离,还能让整家店面为正能量所萦绕。翻开餐单,除了拉面、套餐饭等主食,还另附各样式小吃,再加杯香浓珍珠奶茶,让肚囊满载而归。
在角落一隅,有免费茶水,还有惹人垂涎的旁碟小菜,共计5种:清爽凉拌木耳、鱼香茄子、豆干小鱼、干煸四季豆、台式凉拌小黄瓜,每碟只需4令吉,无疑为桌上餐锦上添花。

套餐包含炸猪排、卤鸭蛋、小白菜与炒马铃薯,以及一碗猪肉贡丸汤,丰盛饱肚。
美食摊蜕变小店铺
《北投鱿鱼》始于1979年。当年,廖式家族在台湾北投火车站旁,设了一个售卖鱿鱼羹的摊位,那时候只是个小摊,尚未取名。北投以温泉闻名,许多人泡了温泉唱了卡拉OK后,就想喝碗暖胃的热汤。于是,独特醇香的廖式鱿鱼羹正合心意,尤其天气转凉的时候,更是坐满了客。
“觉得生意挺好,想把用餐环境提升,所以就开了家店。”《北投鱿鱼》创办人廖智雄说。鱿鱼羹食谱源自他爸爸,后来他认为想用创新方式去拓展生意,于是就注册了该店名,用新时代方式去延续老爸的古早味秘方。
“最棒的小吃,不一定在路边摊才找得到。把生意做得更为正规,反而能让顾客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用餐。”
廖智雄为传承老爸的心血不遗余力。他创立了《北投鱿鱼》,从天母发迹,尔后渐渐在各地开了分店,在台湾名气响当当。除了招牌鱿鱼羹,他还加入了其他小吃与主食,毕竟多元化美食才能吸引更多顾客驻足。
马来西亚槟城分店业主之一的郑期尹,某次与廖智雄在台湾池边相遇,没想到两人相谈甚欢、一拍即合。当时在台湾深造的郑,毕业后想创业,而在台北已开设4家连锁的廖,也正好有意把台湾传统小吃带到其他国家。
为了这个创业梦,郑往返台湾实习与筹备了近2年,才相中湖内Golden Triangle公寓底楼,这个综合商业住宅与工业区的黄金地段,经营起他与好同学的第一家小店。

昔好同学今创业伙伴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3位搭档郑期尹、许证煌与黄律凯,于韩江中学毕业后分道扬镳,然而梦想却把他们再次聚在一起。
郑期尹家里从事印刷业,本身曾在台北文化大学修读政治系,还在台湾待了6年之久;许证煌向来协助父亲生意,掌管水产业养殖与批发;黄律凯刚从澳洲毕业返乡,曾于塔斯马尼亚州修读物流系。
那究竟是什么把3位哥儿聚到一块儿?郑望了两人一眼说:“我们既是好同学、好朋友,也对未来有一致的目标。”
从旧同学关系升华为创业伙伴,兄弟之间的情深,展现于3人所凝聚的力量。首次投身餐饮业的3人,为新店凡事亲力亲为。俗话说,3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而把这3位26岁年轻伙子合并起来,创造力之庞大更是无法想象。
为了原汁原味呈献《北投鱿鱼》,店里许多重要食材皆从台湾引进,就连部分盘碗与餐具、墙上印刷画,都保持台湾店面原貌。至于菜单,目前仅是原店30多样中的三分之一,但品质、味道与企业文化,都和台湾原店成正比。
对于未来,3位业主冀望能在全马各地开设连锁餐厅,让台湾小吃融合到本地餐饮中。自此,对台湾美食的思念,即使少了张机票,也可以及时获得满足。
(价格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