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黄素蒂(部分照片由受访者及读者提供)
(大山脚7日讯)“老火车站?早就拆了……”
开埠逾百年的大山脚,是威中当年经济发展蓬勃的老城镇,其中大山脚老火车站更是当地著名地标之一。火车站是拆了,但是,在老一辈大山脚人心目中,那个老火车站可是承载着他们满满回忆和喜怒哀乐。
因为发展,这历经数十年风雨,见证大山脚发展轨迹的老火车站,最终因马来亚铁道公司实施双轨铁道计划不得不让路,在3年前(9月23日)卸下承载使命功成身退,只留下一片空旷。
每当有人问起老火车站,当地人大都满怀惋惜的说“已经拆了……”。

陈炳松|带动商旅经贸发展 附近黑桥拍拖圣地
毗邻老火车站的泰利栈有限公司员工陈炳松(67岁)受访时说,50、60年代时期的交通工具不多,货品往来都是靠火车运送,它也是当地人北上南下的主要选择。
“当年的火车站站长多数是印裔,大家都叫他们‘Master’,他们经常来公司对面的咖啡店喝茶聊天,为人很是健谈。”
年轻时的陈炳松,曾乘搭夜晚班次火车到吉隆坡,买的车票是床铺位,大约晚上11时许出发,抵达时间是凌晨近6时,“火车一路走走停停的,还蛮耗时的。”

他说,当年老火车站不仅带动商旅与经贸发展,附近的“黑桥”更是年轻人拍拖圣地,堪称“情人桥”。
“加上石三戏院就在附近,很多年轻情侣看完电影就在黑桥上谈情,或是在水沟边上的水泥散步聊天,后来因为结构安全问题拆了,大树都砍了,环境也没怎么照顾。”
这横跨老火车站的黑桥,其实是站内一座以钢铁配搭木板建成的铁桥,据知是当年美葛哈伦路(Jalan Megat Harun)及大山脚市区两地居民往来的唯一通道,也经历二次拆除重建为现在的水泥桥,惟相邻的老火车站已不复存在。
“那时候的火车是燃烧煤炭来发动,小孩子们最爱看它喷黑烟,火车鸣笛的时候小孩子都跑到篱笆边上看,等火车出来后就哇哇大叫,好不快乐。”
他补充,老火车站是大山脚的地标,是旅游景点,也是老一辈人年轻时的消遣去处,但自拆除后该处便冷冷清清,回想起以往倍感唏嘘。

沙勿里|站内经营书店生意 看相聚别离感触深
在站内营生近40年的书店店主沙勿里(63岁),在老火车站拆除后结束生意,现在圣安纳教堂任职保安。
他是在1975年与另一伙伴接手书店生意,售卖报纸及零食等,老火车站人潮鼎盛时期,书店生意也火红,让他忙得不亦乐乎。
往年看着搭客与亲友离别情况,沙勿里也深有感触,当老火车站迁移消息公布后,看着这劳碌近半辈子的老店将化为乌有,伤心难舍的心情油然而生。

“以前租金是每月120令吉25仙,包括电费,后来涨价至每月650令吉,电费自付,我们也只是小本生意,没有人流便没有收入,只得收档。”
沙勿里仍清晰记得,老火车站停止运作后,他便接获信件指有关建筑将在3个月后拆除,此后附近部分老店也逐一关闭。
书店另一股东在今年4月,于泰利栈隔邻重开,店铺上挂着的正是当年在老火车站内使用的招牌,老顾客们得悉都前来光顾,只是少了那轰隆声作伴,感觉有些失落。

韩荣富:70、80年代3戏院 石三近火车站最旺
同样自1975年便开业至今的联新时装裁缝师韩荣富(64岁)说,70、80年代的大山脚共有3家戏院,分别是丽光、华泰及石三,其中石三最靠近老火车站,也最为兴旺。
他说,当年是先有一家中央公市,以售卖衣服及裁缝服务为主,关闭后的建筑也已拆除10余年,目前是个露天停车场。
之后开业的大山脚超级市场,成为当地唯一一家购物去处,农历新年期间,不少人专程搭火车下来办年货。
“老火车站拆了很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来到才惊觉已经拆了,新火车站地点也不太方便。”

【历史背景】
重要转运站 物资集散地
大山脚老火车站就坐落于火车头街(Jalan Stesyen)尾端,据知该路段便是因老火车站而命名。
追溯历史记载,老火车站建于1899年,因当时橡胶原产品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为方便运输,英殖民政府便兴建了这条往返北赖的铁道,并于隔年将铁道扩展至威南高渊,将霹雳州近打锡米通过大山脚运输至北赖。
1914年,通往槟榔东海的铁道竣工后,直接带动大山脚周边商机发展,老火车站也成为运输贸易的重要转运站以及物资集散中心之一。
1941年英军撤退前,曾炸毁这老火车站,后来日军于1942年重建,并在二战期间以此为北马日军总站,当时所有的火车都必须在这进行修理。
老火车站随后在1983年二次重建,并在同年4月21日,由时任副交通部长拿督阿布哈山主持开幕仪式,因地点适中衔接南北而成为大山脚商贸经济枢纽。
历经数十年风雨后,老火车站带来的兴旺因其他交通工具的便利,加上火车班次减至2趟,当地人潮减少而走向余辉之年,最后于2013年9月23日光荣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