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回教堂路以这座堂皇的清真寺建筑地标而易名。
槟城人习惯称呼的“青草巷”林荫大道。
“青年公园”易名“槟岛市政局公园”,现代槟城人依旧习惯称它“青年公园”。
报道/摄影:康灯海
槟城有不少改名的老街道和老地方,就像街道两旁种满老树的青草巷(Green Lane),多年前换成了“州回教堂路”(Jalan Masjid Negeri);“青年公园”(Youth Park)变成了“槟岛市政局公园”(Taman Perbandaran Pulau Pinang)。不过,对旧地方或路名念念不忘的槟城人,还是习惯叫它们的旧名。
一条老街或一个老地方的名字,总有它的历史典故,当回忆有了感情,就变得格外亲切和执着。这也就是一般恋恋旧情的老槟城依旧习惯叫它为青草巷、青年公园……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走在这些熟悉的老街老地方,特别亲切有回忆。改了新名字,感觉就不一样,陌生起来了。
青草巷-荒芜草地变林荫大道
说起青草巷,过去这里是一片荒芜的草地,牛羊在这里吃草和排泄,周围的树木就这样茁壮高大起来,形成了后来的青草巷林荫大道。附近有一条叫着“牛粪路”的红泥路,后来开辟成一条通往湖内的道路,改名成“叶祖意路”,纪念一名算盘打得非常响的精打细算槟城银行家。
筑起清真寺青草巷更名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座瞩目的清真寺建筑在青草巷及亚依淡的十字路口旁盖建起来,鉴于当时乔治市的“椰脚街”以“甲必丹吉宁回教堂”来命名,这座刚冒起来的清真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青草巷也就变成了琵琶别抱的昭君出塞,以槟州清真寺来命名了。
当年这座设于青草巷路旁的壮观清真寺,耗资500万令吉兴建,占地约11依格。这座清真寺建竣之后,曾于1980年8月29日上午,举行盛大隆重的开幕典礼,受邀主持这项历史性盛会的,是我国第7任国家元首苏丹阿末沙。
“州回教堂路”是一条繁忙大道,一条疏通槟城国际机场、槟城大桥及二桥至丹绒武雅及直落巴巷沿海的要道。
街道两旁有形形色色的建筑,例如著名全国的大英义百年学校、青草巷修道院女校、南华医院、青草巷病老院、痉挛儿童中心等慈善机构。周围住户都是中上人家。
青年公园-丛林保护区成休闲地
青年公园位于植物园附近。之前是一座山坡丛林保护区,1972年开放,交给槟岛市政局管理,取名“青年公园”(Youth Park)。
这座公园占地176依格,可发展土地面积约50依格,其余为山区。青年公园开放之后,设有儿童游泳池、滑轮场、射击场、儿童游戏场、健身器材场、鹅卵石走道、食堂等设施,是槟城其中少有的绿肺之地,成了大众休闲之地。
槟岛市政局是在2002年6月初,将“青年公园”易名为“槟岛市政局公园”(Taman Perbandaran Pulau Pinang),在那个低气压的压抑年代,虽然没有面对一片反对之声,一般槟城人依旧习惯称她为“青年公园”。唯有这样,走进这片绿草地,徜徉在山坡林野之间,感觉自己也年轻起来了。